时间:2017-12-07 02:04
“元丰通宝”“元祐通宝”“绍圣元宝”“元符通宝”“建国通宝”“圣宋元宝”多为篆书、行书体配对,亦有篆书与隶书、真书体配对者。钱制多为钱,亦有折二钱、折三钱。
“建炎通宝、元宝”“绍兴元宝”“隆兴元宝”“乾道元宝”“淳熙元宝、通宝”为篆书、真书体配对。钱制多为折二钱,亦有,折三钱。
至和通宝、“至和元宝”钱有隶书,楷书,篆书三种书体。“至和重宝”有折二、折五钱,存世量少。折五钱背有“坊”,“虢”等记地名者更为稀少。另有铁钱。“至和通宝”也有隶书,楷书,篆书三种书体,是一种光背钱。其铸造量大,存世极多,为常见品。至和通宝,是一种圆形空心光背钱,直径长25mm,厚1.5mm,重4g。
宋代对钱中的对称美,还体现在钱文的笔法与笔意的美感上。篆、隶、真、行书体都被用于书写对钱钱文。篆书笔画回环曲折、笔势舒展、流畅纤秀、潇洒俊逸;隶书刚健劲遒、古朴典雅;真书端庄浑厚、意态天成;行书如行云流水、自然得体。隶、真、行书体的点、横、撇、捺、勾、挑等笔法多表现为动态美。在对钱中的静态美与动态美相对,饶有雅韵。把玩对钱,是对钱文书法艺术对称美的享受。
宋代对钱是我国传统美学对称美的展示。中国传统美学对称美,其特点表现为事物同一性与对应性以及相对性,对称美在我国的建筑、纹饰、装潢、律诗、楹联、文字结构等方面都有充分体现。
中国古代钱币--宋代钱币
宋代是我国历史上铸币业极为发达的时期,不论在数量或质量上都远远超过前代,是继新莽之后的又一高峰。从北宋开始年号钱才真正盛行,几乎每改年号就铸新钱;对子钱起源于南唐,但发展起来却是在宋朝,自宋仁宗天圣年后,差不多每个年号都有对钱,此外宋钱铸工精良,书法优美,艺术价值很高,钱文真、草、隶、篆各体兼备,且多出自帝王、名家之手。
北宋仁宗赵祯至和年间(公元1054年至1055年),铸造有至和元宝、至和通宝两种钱。至和通宝、“至和元宝”和“至和重宝”的铸造均为对钱。“至和元宝”钱有隶书,楷书,篆书三种书体。“至和重宝”有折二、折五钱,存世量少。折五钱背有“坊”,“虢”等记地名者更为稀少。另有铁钱。“至和通宝”也有隶书,楷书,篆书三种书体,是一种光背钱。其铸造量大,存世极多,为常见品。[1]
至和通宝,中国古代钱币之一。北宋仁宗赵祯,至和万年(公万1045年)铸造。北宋仁宗赵祯至和年间(公万1054年至1055年),铸造有至和万宝、至和通宝两种钱。从存世量看,至和万宝多,至和通宝少。何邦贵、侯桂芳所著《北宋钱币》把至和通宝的版别列为“无”,也就是说只有一种版别(图1)。另外,孙仲汇等所著《简明钱币辞典》,李梁、晓石著《宋钱大观》,宋志强、王立新编著《中国古钱币库》等辞书,也都只有图1一种版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