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什么叫珐琅彩?珐琅彩始创于清代康熙晚期,是将画珐琅技法移植到瓷胎上的一种釉上彩装饰手法,后人称“古月轩”,国外称“蔷薇彩”。珐琅彩料与中国传统釉上彩料不同,主要成分是硼酸盐和硅酸盐的混合物,在不透明的白色易熔珐琅料中加入适量金属氧化物色素,品种非常丰富,主要有白、绿、黄、蓝、紫、矾红、胭脂红、赭、墨等,且有浓淡之别,更有中和色出现,如倭瓜黄、杏黄、蛋黄、葵绿、孔雀蓝、孔雀绿等等难以计数。珐琅彩瓷器是由景泰蓝演变而来。景泰蓝是铜胎上珐琅釉而成,若改为瓷胎上珐琅釉则叫珐琅彩。珐琅彩起始于康熙后期,顶盛时为雍正期至乾隆期。但雍正期的珐琅彩水平最高,工艺最美。乾隆时期慢慢转向粉彩,故珐琅彩终止于乾隆后期,同时还有一部分瓷器其釉料有珐琅釉和粉彩共存。这是过渡时期的珐琅彩器,你说它是珐琅彩吗,它有粉彩,你说它是粉彩吗,它又有珐琅釉,但瓷艺水平都很高。珐琅彩的制作是由景德镇烧制的上好素白瓷送进宫中再由宫中画上珐琅彩釉烘烤而成。画工技艺特高,加工水平严格控制,如有缺陷即刻打碎处理。据了解,清代的珐琅彩瓷器是有钱难买到,现代珐琅彩瓷器则身价不菲,动辄就要上万元,这令不少瓷器收藏人士感觉有些难以理解和接受。“玩收藏要从自己的经济实力、个人喜好出发,避免盲目跟风。”收藏爱好者马先生认为,收藏现代珐琅彩瓷器是见仁见智的行为,关键在于藏家自身喜好:“工艺精湛的作品,无论新旧都将具有投资升值空间。”
拍卖会上,珐琅彩可谓身价不菲。清乾隆御制珐琅彩题诗花石锦鸡图双耳瓶,价值1.1548亿港元。清乾隆御制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碗,价值1.5123亿港元。
现代珐琅彩瓷目前的市场价位也在数千元至数万元之间。
“2009年底,一件残损的清康熙珐琅彩小碗在北京拍卖,结果被藏家们争抢至400多万元成交。相信1.5亿元的拍卖纪录会在不久的将来得到突破!”据广州市文物总店总经理曾波强介绍,珐琅彩瓷是瓷器中的极品,是中国制瓷工艺发展到清代康熙、雍正、乾隆顶峰时期的产物,由于存世稀少近几年拍卖价不断飙升。2006年清乾隆御制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碗就拍出了1.5123亿港元的天价。
清宫珐琅彩瓷存世稀少
据悉,珐琅彩瓷器是一种极名贵的宫廷御用瓷,产量极少,仅见于康、雍、乾三朝。清代所有的瓷器都在景德镇烧制,唯有珐琅彩瓷器是在故宫内(一度迁至圆明园)造办处烧制,是皇室御赏器,当时都由景德镇官窑精挑出最洁白细腻之瓷胎,再送往宫中造办处,由如意馆宫廷画师(而非工匠)再加绘珐琅彩饰,在炉中以低温烧成。所以,在历代瓷器中,珐琅彩瓷造价最贵,艺术水平最高,被喻为“官窑中的官窑”。
对于它的生产数量,多年来理论界争论不休。有不完整的历史档案显示,仅雍正八年4月至雍正十三年10月的五年半的时间里,共烧造瓷胎画珐琅500多件。但仅乾隆十八年十一二月份,珐琅彩瓷制作任务就是400多件,数量之大令人难以置信。所以,珐琅彩瓷器的存世量最终没有达成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