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生产于唐代,兴盛于元代。元青花大改传统瓷器含蓄内敛风格,以鲜明的视觉效果,给人以简明的快感。以其大气豪迈气概和艺术原创精神,将青花绘画艺术推向顶峰,确立了后世青花瓷的繁荣与长久不衰。
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元青花瓷的胎由于采用了“瓷石+高岭土”的二元配方,使胎中的Al2O3含量增高,烧成温度提高,焙烧过程中的变形率减少。多数器物的胎体也因此厚重,造型厚实饱满。胎色略带灰、黄,胎质疏松。底釉分青白和卵白两种,乳浊感强。其使用的青料包括国产料和进口料两种:国产料为高锰低铁型青料,呈色青蓝偏灰黑;进口料为低锰高铁型青料,呈色青翠浓艳,有铁锈斑痕。在部分器物上,也有国产料和进口料并用的情况。器型主要有日用器、供器、镇墓器等类,尤以竹节高足杯、带座器、镇墓器最具时代特色。除玉壶春底足荡釉外,其它器物底多砂底无釉,见火石红。
元青花的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笔法以一笔点划多见,流畅有力;勾勒渲染则粗壮沉着。主题纹饰的题材有人物、动物、植物、诗文等。人物有高士图(四爱图)、历史人物等;动物有龙凤、麒麟、鸳鸯、游鱼等;植物常见的有牡丹、莲花、兰花、松竹梅、灵芝、花叶、瓜果等;诗文极少见。所画牡丹的花瓣多留白边;龙纹为小头、细颈、长身、三爪或四爪、背部出脊、鳞纹多为网格状,矫健而凶猛。辅助纹饰多为卷草、莲瓣、古钱、海水、回纹、朵云、蕉叶等。莲瓣纹形状似“大括号”,莲瓣中常绘道家杂宝;如意云纹中常绘海八怪或折枝莲花、缠枝花卉,绘三阶云;蕉叶中梗为实心(填满青料);海水纹为粗线与细线描绘相结合。
八大典型代表
世界仅存的八大元青花人物故事瓷罐的八个人物故事:
锦香亭罐:所绘场景出自元代著名作家王仲文的《孟月梅写恨锦香亭》,故事叙说了唐玄宗时期才子陈圭与孟月梅浪漫而曲折的爱情故事。
百花亭罐:题材取于元代无名氏所著《逞风流王焕百花亭》,风流书生王焕清明前往百花亭游春,途中对名妓——贺怜怜一见钟情,在卖查梨条小贩的帮助下,两人终于到了一起。
西厢记焚香图罐:为《西厢记》中崔莺莺“焚香拜月”的一幕。
尉迟恭单骑救主罐:描述的是隋朝末年秦王李世民探敌营被王世充帐下大将单雄信围困,尉迟恭单骑救主的故事。
周亚夫屯兵细柳营罐:描述的是西汉名将——周亚夫在屯兵细柳营时,遇汉文帝慰劳士兵的一段佳话。
三顾茅庐罐:描绘的是汉未时期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出山相助“三顾茅庐”的经典历史故事。
昭君出塞罐:表现的是西汉元帝时期,胡汉和亲,王昭君下嫁呼韩邪单于,怀抱琵琶出塞场景。
鬼谷子下山罐:描述的是鬼谷子在齐国使节苏代的请求下,下山搭救课齐国名将孙膑与独孤陈的故事。
元青花的区分重点:
(一)胎足特征:
1、大件胎体厚重,上下分段制作,器外有接胎痕,器里有拚接痕或溢出的泥浆条,接底处更是如此,有的有泥绑条或有用手按压的痕迹。
2、砂底无釉或者有粘砂,部分玉壶春瓶是釉底。
3、圈足外撇或平底,削胎不够规距,底有向心旋削痕并留有乳突和大小不一的釉斑。
4、多数底足有火石红,但也有一部分无火石红。
5、小件器物圈足外有上釉时留下的指抓痕。
6、器形整体规整,局部欠平,留有空泡或修胎痕。
7、少数器胫部削胎过薄,烧制时乘受不了器物重量,造成塌陷或歪斜。
8、器里削胎随意,并留下深浅不一的旋纹,多不上釉,仅刷护胎水或薄釉涂得乱七八糟。
9、晚期元青花胎体有的较薄,胎中掺有砂粒,釉较薄。
10、有于胎土可塑性不太好,器物多有窑裂之类的缺陷,盘类尤其突出;相当一些大盘底部向上凸。
(二)元青花瓷器的釉面特征:
1、青绿色釉面,釉层较厚,由于釉面含较多的铁,釉色泛青绿。
2、浅亮青色釉面,釉层较薄,配用进口青花,大多数的元青花瓷器是这种釉色,釉厚的釉面常有桔皮纹。
3、卵白色的釉面,多配用国产口青花,釉层厚薄都有。
4、灰白色釉面,元青花由于玻老化严重,釉层中形成了较多的“玻老化粥样斑”使釉面灰白,纹饰晕散不清。
5、灰黑色釉面,由于烧结温度不高,晚期元青花瓷器有少数这样的釉面。还有些灰黑釉面是在瓷器的下部,也就是局部灰黑。
6、元晚期有些青花瓷器的釉面很薄,有的地方遮盖不住胎体,露胎处为桔红色.
(三) 青花发色特征:
1、发色深浓的苏泥勃青,色泛黑,浓黑处釉面下凹如溃疡,有铁斑,斑有锡光。
2、发色浓艳的苏泥勃青,颜色最美,色浓处也有锡光斑,这样的元青花瓷器不多见,属于珍品。
3、发色浅淡的苏泥勃青,无铁斑,这样的瓷器较常见。
4、进口、国产混合青花料适合画各种题材的图案,美观大方。
5、国产青花,色浅淡发灰。
6、偏窑元青花,多数釉面灰白,青花发黑,器型粗糙。
(四)元青花瓷器的纹饰特征:
元青花纹饰简繁都有,简单的就一条龙,甚至只有几个点,繁密的纹饰多至九到十一层。一般瓷器口沿绘卷草纹或回纹。颈部绘蕉叶纹,叶脉中茎留黑(元末明初中茎留白)。肩部绘八宝纹或扁菊纹,扁菊花瓣和花蕊只有二层(明代为圆菊,有三层)。器腹部为主题纹饰,有龙纹、凤纹、人物纹、缠枝牡丹纹、河塘鸳鸯纹、鱼藻纹等。龙纹有三爪龙、四爪龙。龙鳞画法有两种,一种象鱼鳞,另一种用线条划成斜方格。龙尾也分两种,蛇尾和火焰尾。早期龙嘴有下须,晚期上下有须。凤纹的凤嘴早期是鹦武喙,晚期象鸬鹚喙。器胫部多绘仰莲纹,元晚期仰莲纹中出现了团花。
元青花瓷器的历史介绍
青花瓷 生产于唐代,兴盛于元代。元青花大改传统瓷器含蓄内敛风格,以鲜明的视觉效果,给人以简明的快感。以其大气豪迈气概和艺术原创精神,将青花绘画艺术推向顶峰,确立了后世青花瓷的繁荣与长久不衰。据有关资料记载,有记录的元青花只有几百件,欧美等国
青花瓷生产于唐代,兴盛于元代。元青花大改传统瓷器含蓄内敛风格,以鲜明的视觉效果,给人以简明的快感。以其大气豪迈气概和艺术原创精神,将青花绘画艺术推向顶峰,确立了后世青花瓷的繁荣与长久不衰。据有关资料记载,有记录的元青花只有几百件,欧美等国外收藏机构大约有两百件左右,国内有120余件,但现在到处都说有元青花卖,甚至出现直径超过1米的元青花大盘,让人难以相信。
元青花是元代统治者为了与其他国家“联络感情”,在景德镇特别烧制的“礼物”,造型与中东的金银器相似,一般送到土耳其和伊拉克、伊朗等国的皇室。因为瓷器易碎,蒙古族为游牧民族,“马背上的生活”适用金银器,所以皇室不使用瓷器。但由于青花是外国进口料,价格高昂,所以部分小件青花普通品由国内的有钱人家使用,老百姓一般使用白釉瓷器。自从“鬼谷子下山”拍出2.35亿元的天价后,元青花成为收藏爱好者和瓷器贩子注目的对象。
各种类型的“元青花”在市场上层出不穷:有所谓的清三代、清末、民国仿元青花器物的,有前所未见的超大盘、直径超过1米的,甚至有收藏家竟然藏有整层库房的元青花,其中“鬼谷子”数件……完整的典型元青花瓷(即所谓的至正型元青花),是指纯净的透明釉和青花色泽鲜艳,图案花纹精细,最主要的公、私收藏大约如下:1. 土耳其托普卡比博物馆的收藏。目前已发表了40件, 无论从数量上说或从质量上看都是全世界第一大收藏。2. 原伊朗阿特别尔寺(现在德黑兰)的收藏, 合计达32件。这是全世界中典型元青花瓷第二大收藏。3. 中国大陆收藏的情况:a. 1980年江西省高安市元代窖藏出土的19件, 现藏高安市博物馆。b. 1954年河北省保定市发现元青花、青花釉里红瓷和蓝釉金彩器9件,现分别藏于河北省博物馆及北京故宫博物院。c. 1969年以后出土的,计有120件。
元代器物多采用手工拉坯或脱坯成型工艺,在瓶、罐等器物内壁往往会流下明显的指纹和旋纹。如果在器物的内壁没有发现指纹和旋纹就是采用现代注浆成型工艺生产的低档仿品。还有凡是了解景德镇陶瓷制作工艺的人都知道,修坯用的刀具有两类,一类叫“条刀”,是用来修整器物内壁的;一类叫“板刀”,是用来修整器物外壁和足圈的。
元青花纹饰繁密,层次较多,通常说是“满画”,七至九层纹饰为常见,有时多达十几层。绘画文饰突出佛教、道教文饰和中华民族历史故事。均是传统的中国传统纹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