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宋元时期北方瓷窑。在钧州境内今河南禹州市故名。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亦称“均窑”、“钧州窑”。创烧于唐代兴盛于北宋经历宋金至元代。以后历代都有仿造。境内有窑地近一百处 以小白峪历史最早 唐代已烧黑釉带斑点器物时称“花瓷”对宋代紫红斑点装饰有直接影响。宋代首创釉中加入适当铜金属烧成玫瑰紫、海棠红等紫红色釉美如晚霞。北宋后期专为宫廷烧制供养植奇花异草用的各式花盆与盆托钧台窑是宋代众多钧窑中最具代表性之一窑址发掘出土数以千计供宫廷陈设用的这类瓷器器物底部各刻一个从一到十的数目字数字越小器物尺寸越大。绝大多数窑均烧窑器物天蓝、月白釉较多。一部分窑址还发现烧磁州窑白地黑花、三彩、红绿彩等品种其中以扒村窑质量最好。钧窑传世不多评价甚高。 钧窑利用铁、铜呈色的不同特点烧出蓝中带红、紫斑或纯天青、纯月白等多种釉色以蛋白石光泽的青色为基调具有乳浊而不透明的效果。钧瓷的又一特征是釉面上常出现不规则的流动状的细线称“蚯蚓走泥纹”。钧窑瓷器是中国历史上的名窑奇珍品种繁多造型独特以瑰丽异常的钧釉名闻天下。其成就在于釉中加入铜金属经高温产生窑变使釉色以青、蓝、白为主兼有玫瑰紫、海棠红等色彩斑斓美如朝晖晚霞被誉为“国之瑰宝”在宋代就享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盛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