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钢材深加工是钢铁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作为服务用户、调整结构、实施相关多元战略、转变增长方式、寻求新增长空间的重要突破口,已被众多企业所认同。实际上,在铸就钢铁大国的同时,做强中国钢铁业的步伐也在加快。特别是“十一五”以来,我国钢铁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产品质量不断提高。2013年我国钢材品种自给率就已经达到了99.6%,部分创新产品的质量甚至达到或领先于世界水平,在国民经济亟需的关键钢材品种开发也取得了长足进步。生产的高强建筑用钢板、抗震建筑用高强螺纹钢筋、高强度汽车用钢、A类家电用钢、节镍或无镍的铁素体和双相不锈钢、T4003不锈钢、航天器用合金材料、高性能管线钢、大型水电站用钢、高磁感取向硅钢、高速铁路用钢轨等高性能钢铁材料,有力支撑了相关领域的发展,保障了国家重大工程及国家重点项目的顺利实施。因此,从材料型、营销型和产业型的三大类钢材深加工次序看,我国材料型的深加工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基本能与产量发展同步,较好地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对品种钢材的需求。但我们在营销型和产业型深加工上,做得还很欠缺。如在营销型深加工上,部分企业虽然能按照用户的要求,将钢铁产品经过矫正、清理、剪切、冲压、彩印等工序,并通过仓储、运输等物流系统,供最终用户直接使用。但由于目前各钢铁企业大都从自身出发,各自为政,营销型深加工不仅难以形成规模效应,而且行情不好时极易造成恶性竞争。
在产业型深加工上,我国基本处于机会性投资阶段。由于长期房地产经济背景所然,钢铁企业涉足产业型深加工最多的领域是建筑钢结构、金属包装、紧固件、五金家具、汽车零部件、钢帘线、桥梁缆索等。而且纵观参与的这些领域,大多是规模小、技术档次低、营销能力差、盈亏起伏大,行业影响力和市场控制力弱等情况。如钢结构,首钢、鞍钢、马钢、莱钢等虽然都有涉足,但大多是小规模经营、依附式发展,缺少面向市场的战略发展计划,缺乏形成独立生存的投资强度,不仅不能给主业以有力的技术及市场支撑,甚至不能取得稳定的经营收益。机会性投资还表现在投资目的的错位和游移上,包括追求“短平快”的经济收益、追求诸如解决职工就业等非经济目的等,明显表现出过于浮躁和急功近利,属于典型的机会性投资。
“放眼世界”,几乎所有钢铁企业都或多或少地参与了下游深加工业务的整合。从规模上看,介入钢材深加工业最深的是蒂森克虏伯公司,其汽车零部件及电梯超过了钢铁销售额,并成为独立发展的产业。而大部分钢铁企业的深加工,相对而言仍是钢铁主业的协同业务。从层次上看,大部分钢铁企业着重发展的深加工属于第一、第二层次,即材料型深加工及营销型深加工,产业型深加工参股较多。有数据显示,早在2010年,发达国家钢结构建筑占比就达到30%-40%,而我国不足8%。公路钢结构桥梁占比在20%-30%,我们不足1%。法、日、美钢结构桥梁占比更高,分别为85%、41%和35%,直令中国钢铁业“汗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