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茶馆仿真树假树花岗石栏杆
如何区分自然石和人造石在假山建造中的使用?
外观和质感
自然石:具有的自然纹理和彩,每块石头都是独一无二的,给人以自然、原始的美感。
人造石:虽然可以模仿自然石的外观,但通常会有重复的纹理和彩,且光泽度可能不如自然石。
制作工艺
自然石:通常是从自然界中采集,然后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堆砌和固定。
人造石:通过模具制作,使用混凝土、树脂等材料,可以批量生产,成本相对较低。
性
自然石:使用天然石材,对环境的影响较小,可持续利用。
人造石:虽然使用的材料对环境的影响较大,但可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
成本
自然石:成本较高,是对于稀有石材,价格可能昂贵。
人造石:成本相对较低,适合大规模使用。
应用场景
人造石:适用于预算有限或需要完成的项目,如商业空间、公共场所等。
自然石:适用于需要展现自然风貌和高端质感的场所,如高档别墅区、公园等。
假山,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巧妙地模仿了自然界中各类动物的姿态和神韵。它们的身影在我国各大园林中随处可见,以其似是而非的特点吸引了无数游人驻足观赏。这些假山不仅激发了人们的想象力,使人们在与真实景观的对比中产生无尽的遐想,更是达到了以假乱真的艺术效果。其中,被誉为“假山之园”的狮子林便是假山艺术的杰出代表。
清代李渔在《闲情偶记》中说:“开窗莫妙于借景”,对于借景之法自得其三味。他将船舱左右两侧开窗如“便面”(即折扇),行舟于西湖之中,人坐其中,“两岸之湖光山,寺观浮屠(即佛塔),云烟竹树,以及来往之樵人牧竖,醉翁游女,连人带马,尽入便面(即扇面形的空窗)之中,作我天然图画。……风摇水动,亦刻刻异形。是一日之内现出百千万幅佳山佳水。”他又作观山虚牖(即空窗),名之为“尺幅画”、“无心画”。
如网师园殿春簃匾额有跋云:“庭前隙地数弓,昔之芍圃也。”其地原为“婪尾春庭”,婪尾春即芍花,清袁学澜《网师园》诗云:“栏前婪尾花,红紫乱无数。群僚醉锦茵,题壁留新句。”其北窗外天井里栽植有孝顺竹、蜡梅,配以湖石,以花窗收之,宛如一幅水墨竹石小品。
留园揖峰轩(石林小院)为开间只有二间半的小屋,其室内北墙上开有三个不同的花窗,窗外逼仄的小院内叠砌着狭长形的花池,其内缀以太湖石小山峰,配经丛竹;坐于小室内,透过窗洞,宛如三幅郑板桥的竹石小品画,无论晴雨寒暑,朝昏夜月,或疏影摇曳,或声敲寒玉,堪得静中生趣之妙。
对于苏州人而言,惯于或以花木盆景布置厅堂,园林中的厅堂中,常在狭长形的天然几两侧放置高架花几,以陈设四季花木或盆景。如清代沈复在每年秋季篱东菊绽时,喜摘插瓶,“其插花朵,数宜单,不宜双,每瓶取一种,不取二,瓶口取阔大,不取窄小,阔大者舒展不拘。……或密或疏,或进或出,全在会心者得画意乃可。”到了每年的春节,苏州人喜欢将盆景、插花或丹青墨妙点缀居室,谓之“岁朝清供”,明清士人常喜用梅花、山茶、水仙配以奇石、灵芝等以示岁首迎新之喜气。近人周瘦鹃在《拈花集》中记述:“一九五五年的岁朝清供,我在大除夕准备起来的。以梅兰竹菊四小盆合为一组,供在爱莲堂的方桌上。”
盆景还是馈赠亲友的上佳礼品,如明末李日华的《味水轩日记》记述了他自万历三十七年(1609)到四十四年(1616)这八年间坐船游谈于江南,评骘翰墨,论酒赏花的闲情,观梅赏梅之外,园林主人还常以梅花盆景等相赠,“十日,晴。盛颐玉以小盆梅贻我,露根偃干,疏花数点,有古态。”
假山的制作工艺独具匠心。工匠们通过对自然界中动物形态的细心观察,将它们的姿态神韵运用到假山的塑造中。这些假山仿佛是大自然的浓缩,虽为人造,却给人一种仿佛随时会有生命活力的感觉。这种艺术的魅力使得假山成为了园林景观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让游人在欣赏真实景观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假山所传达的艺术气息。
其次,假山在园林中的布局也十分讲究。它们或置于空旷之地,或嵌入绿树掩映之中,与周围环境相得益彰。这种布局既突出了假山的主体地位,又使得假山与真实景观相互融合,营造出一种和谐美妙的景观效果。这种景观效果使得游人在欣赏假山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以狮子林为例,这座园林中的假山堪称巧夺天工。它们或峻峭险峻,或雄伟壮观,各自展现出不同的风格特点。狮子林的假山不仅模仿了自然界中动物的姿态,还将山水景观融入其中,使得假山更具立体感和生动感。游人在此观赏,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流连忘返。
总之,假山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在我国园林景观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它们以似是而非的特点吸引了无数游人,激发了人们的想象力,达到了以假乱真的艺术效果。尤其是被誉为“假山之园”的狮子林,更是假山艺术的瑰宝,为人们呈现了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