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景区仿树栏杆人造假树
假山,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源于我国古代园林建筑。它以自然界中的名山奇峰为蓝本进行堆叠,但并非简单的模仿,而是巧妙地提炼其神韵,汲取其意境,将艺术手法与自然景观有机地融合,营造出一种“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
乐山景区仿树栏杆人造假树
中国的庭院产生早,东汉画像砖中已有组合式庭院,《南史·陶弘景传》:“﹝弘景﹞特爱松风,庭院皆植松。每闻其响,欣然为乐。”《长物志》:“取栝子松(即白皮松)植堂前广庭,或广台,不妨对偶。斋中宜植一株,下用文石为台,或太湖石为栏,俱可。水仙、兰蕙、萱草之属,杂莳其下。” 现拙政园中有听松风处、狮子林有五松园等景。
《园冶》云:“凡园圃立基,定厅堂为主。先取乎景,妙在朝南,倘有乔木数株,仅就中庭一二。”这样一是在于夏日可以取荫,冬天可以取暖,二是正所谓:“眄庭柯以怡颜”(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明王氏拙政园便有怡颜处一景。
苏州园林中的主体建筑多为花厅,朝北者多为 荷花厅,其空间在于“开”,便于夏季纳凉;而南向者多为 牡丹厅,庭院中多为 牡丹花台,牡丹向阳斯盛,其空间在于“阖”,便于冬春起居。怡园藕香榭之南厅为“梅花厅事”,网师园小山丛桂轩如按清代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所言:“以花命名如梅花厅,荷花厅,桂花厅,牡丹厅,芍厅;若玉兰以房名,藤花以榭名,各从其类。”则可视为桂花厅,每至仲秋,丹桂飘香,叶密千层,金粟万点,更具意趣。
在这个过程中,设计师们悉心观察,把握住名山奇峰的本质特征,以简约而生动的手法,展现出大自然的神奇魅力。他们将对自然的敬意与自身的创意相结合,使每一座假山都独具韵味,仿佛是大自然亲手缔造的艺术品。
这种高度的艺术提炼,体现了我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特点,即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假山的创作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更蕴含了人类对自然的向往与敬畏之情。在这座座假山中,人们仿佛能感受到大自然的气息,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之中。
现代园林假山工程中常见的材质选择有哪些是基于本地资源的?
在现代园林假山工程中,基于本地资源选择的材质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湖石石灰岩:这种石材以青黑、白、灰为主,产于长江、浙江一带山麓水旁,质地细腻,容易被水和二氧化碳侵蚀,形成自然的抽象图案。
2.黄石细砂岩:这种石材颜以灰、白、浅黄为主,产于江苏常州一带,材质较硬,经过风化冲刷后形成多面体,石面轮廓分明。
3.英石石灰岩:这种石材颜以青灰、黑灰为主,常伴有白方解石条纹,产于广东英德一带,由于山水溶融风化,表面形成复杂的涡洞和褶皱。
4.斧劈石沉积岩:这种石材颜有浅灰、深灰、黑、土黄等,产于江苏常州一带,具有竖线条的丝状、条状、片状纹理,形态挺拔有力,但易风化剥落。
5.石笋石竹叶状灰岩:这种石材颜以淡灰绿、土红为主,带有眼窠状凹陷,产于浙江、江西常山、玉山一带,形状越长越好看,背面常有人工刀斧痕迹。
6.千层石沉积岩:这种石材颜以铁灰为主,中间夹杂着浅灰层,变化自然多姿,产于长江、浙江、安徽一带,沉积岩中有多种类型和彩。
在现代园林设计中,假山的造型多样,旨在通过人工手段模拟自然山石的形态,创造出富有层次感和立体感的景观。常见的假山形式有哪些?
1.堆叠式:这种形式通过人工堆砌石块,模仿自然山石的堆积状态,形成高低错落的山石景观。
2.拼接式:将不同大小和形状的石块通过特定的方式拼接在一起,形成的山石组合,这种方式可以充分发挥创意,打造个性化的假山。
3.悬挂式:利用石块的重力和支撑点,使石块呈现出悬空的效果,增加了假山的动态感和视觉冲击力。
4.镶嵌式:将石块嵌入到其他材料中,如水泥或金属框架内,形成半透明或半开放的山石景观,这种方式可以创造出轻盈和通透的感觉。
5.雕刻式:对石块进行人工雕刻,塑造出类似自然山石的纹理和形态,这种方式要求较高的工艺水平。
6.自然式:模仿自然山石的自然生长状态,尽量减少人工痕迹,追求自然和谐的效果。
7.抽象式:不拘泥于自然山石的形态,而是通过抽象的手法创作出具有现代感的山石景观。
总之,这些假山形式不仅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相互结合,创造出多变的园林景观。在选择假山样式时,应考虑园林的整体风格、空间布以及所要表达的主题意境。
总之,假山艺术是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结合,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它既体现了我国古代园林建筑的高超技艺,又彰显了人类对自然的尊重与热爱。每一座假山都是一幅生动的自然画卷,让人流连忘返。通过对假山艺术的欣赏,我们不仅能领略到大自然的神奇魅力,更能激发我们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与热爱。在今后的园林建设中,我们应当继续发扬和传承这一优秀的传统艺术,让假山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