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宋徽宗《瑞鹤图》
宋徽宗的“艺考”
文 | 杨逍
南宋赵昇在《朝野类要》里说:“院体,唐以来翰林院诸色皆有,后遂效之,即学宫样之谓也。”而事实上,画院的前身当可追溯到殷商,带有贵族气息的东方宫廷艺术为了适应皇室的需求便应运而生。到了汉代,朝廷专门设立“画室”,画师们开始被授予官职,专管绘画事务。唐玄宗即位后始设翰林院,专门招纳天下文艺人才,最初的功能相当于而今的文联,但后来逐渐演变为草拟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与文艺相去甚远。
公元956年,后蜀末代皇帝盂昶设立“翰林图画院”,成为我国历史上皇家画院的首创,其后,南唐后主李煜,亦设有“翰林图画院”,设待诏、司艺、画院学生、内供奉等职。及至宋王朝统一中国,宋主赵匡胤重新成立翰林图画院,招揽五代时画院的高手任职。
宋朝第三位皇帝宋真宗赵恒继位后,耗时八年修建玉清昭应宫,翰林图画院面向全国召募绘制壁画的画师,应召画家约三千余人,后在画院的主持下,经过考试选拔,《朝元仙杖图》的作者武宗元、王拙等一百余人入选,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公开经过考试选拔艺术人才的重要活动,成为北宋“艺考”的发轫。
到宋徽宗一朝,翰林图画院日趋完备,文化艺术大行天下,绘画书法人才的政治地位不断提升,除了可以穿着红色或紫色的高官服装之外,还能佩戴金鱼袋(官员的身份证明),百官上朝时,文艺界以画院为首,书院次之,往后才是琴、棋、玉、百工等,而画院与书院的官员所领取的食钱也有一个文雅的名号,称之为俸直。
公元1104年,宋徽宗在翰林图画院的基础上,又下设画学,在培养美术人才的同时,将绘画列入科举考试,“艺考”正式开始。宋徽宗将美术“艺考”分为六科,分别是佛道、人物、山水、鸟兽、花竹、屋木等,美术考试以诗句命题,由徽宗皇帝亲自主持。
宋徽宗的绘画书法均自成一体,既是工笔画的创始人,又独创瘦金体。宋徽宗作画讲究逻辑与理法,追求“形似到神似”的艺术规则,严谨到“孔雀登高,必先举左腿”方能作画的程度。此外,宋徽宗还专注于绘画艺术的意境和韵味,强调美术的构思精妙和以简取胜,从而引导了整个中国画的艺术走向,宋代艺考也在宋徽宗的主持下变得浪漫而又严苛。
李唐《采薇图》
南宋绘画评论家邓椿在《画继》中对宋代画院“命题画作”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记载。在宋徽宗的艺考高标准下,张希颜、戴琬、王道亨、韩若拙、赵宣、许道宁、李唐、苏汉臣、张择端等一些美术大师脱颖而出。最为著名的便是《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张择端并未通过艺考进阶,而是在完成《清明上河图》后直接被宋徽宗录用而成为翰林图画院的专业画师和美术教授,享有翰林俸直但无官职,不受朝廷制度的约束,在绘画和教授学生之余,尚能外出各地采风写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职业画家。当然,这种例外只是针对于天才画家,而对于普通的艺术考生而言,绘画科举还是相当严苛。
宋徽宗的艺考,不像今天的美术考试,在考素描的时候,一定有几个瓶瓶罐罐摆在桌子上,对考生有严格的线条和明暗限制。宋朝的艺考,整个考场没有实物,考场只为考生提供笔墨纸砚,命题通常仅仅是一句诗词,考生可以凭借自己对诗句的个人理解,在格物、简单的基础上,以意境佳者为上。画家李唐应考的题目就是“竹锁桥边卖酒家”,大多数考生是以酒店和端酒的小二或者喝酒的食客为中心,然后通过小桥和竹林来烘染人物和场景,这样的画作尽显繁华和热闹,却有粗浅和浮躁显露于表。李唐其时已过48岁,作为一个老考生和老画家,李唐对宋徽宗的心思深有领会,他的考卷在画面上展示了小桥畔的幽深竹林,而在林中隐约画出一面斜挑出来的帘子,上有一个酒字,整个画面仅在小桥上有一个戴斗笠的行人,整幅画作立显幽静,正切合“竹锁”的深意,宋徽宗对此画大加赞赏,钦点头魁, 李唐因此而进入翰林图画院,成为一代名家。
《清明上河图》
宋徽宗的艺考重在对诗句中某一个字词的深度理解,例如“野渡无人舟自横”就重在“无人”,“踏花归去马蹄香”重在“马蹄香”,“深山藏古寺”重在“藏”,而“嫩绿枝头红一点”则是以一个穿红衣服的少女来表现“红一点”。此外,考入画院的画家,除了专事绘画,还要学习《说文 》、《尔雅》、《方言》、《释名》等文化课,用以提升艺术素养,从而达到内外兼修的大师格局。
宋徽宗的“艺考”不但为艺术天才们提供了进阶的通道,还为中国画的艺术立了标尺,使得画画不再是简单地以技法论高低,而是从技法向意境深化,将绘画艺术推向了一个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