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商铺首页 >> 行业资讯 >> 详情

广东专业回收各种聚醚型号不限

时间:2017-06-12 10:55

  其中无棣德信新增聚醚产能20万吨/年,山东东大新增3万吨/年POP聚醚产能、德信联邦新增8万吨聚醚产能(其中包含采用双金属工艺5万吨 /年普通软泡聚醚和弹性体聚醚及3万吨/年高回弹聚醚,此外还有本年度最令人瞩目的是山东烟台万华扩增15万吨/年聚醚新产能,其中包括12万吨/年普通软泡聚醚及3万吨高回弹聚醚,产品质量良好,且因工厂自身具备环氧丙烷装置价格低位商谈优势明显,对山东及华南华东等地聚醚市场产生较大冲击,市场关注度较高。15万吨/年的天津三石化聚醚装置于2015年10月底停炉,并开始搬迁,截止2016年底工厂聚醚装置总产能已达到6万吨/年,预计2017年工厂总产能提升至10万吨/年。10万吨/年的天津大沽聚醚装置因工厂搬迁于2016年11月底停产,预计停产时间或超过2年,具体重启时间待定。

  我国各地区聚醚局部供求形势不同,价格也有差异。中国聚醚多元醇工厂主要集中在华东和华北及山东地区,货源主要传输由北向南,因此聚醚的主要消化地区则在华东和华南两大区域,华东地区作为我国最大的聚醚多元醇消费地区,软泡聚醚更是该地区消费最大量的聚醚种类。2016年陶氏和新加坡壳牌将中国市场定位主要销售市场,华东港口聚醚进口量上升,进口库存量高企,价格保持低位运行,北方货源流通受阻。南北货源流通量减少,多保持原地消耗为主。

  在一般情况下,导致聚醚价格波动主要有以下三种因素:

  1、市场方面的供需关系变动。

  2、原料价格的浮动导致聚醚价格变化。如近期聚醚价格的小幅提升,原料PO和丙烯的价格的上涨在其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3、有人恶意扰乱市场,不按照市场规律,大幅降价或者大幅提价,导致市场混乱。聚醚多元醇[2] 是主链含有醚键(—R—O—R—),端基或侧基含有大于2个羟基(—OH)的低聚物。[3] 是以低分子量多元醇、多元胺或含活泼氢的化合物为起始剂,-与氧化烯烃在催化剂作用下开环聚合而成。氧化烯烃主要是氧化丙烯(环氧丙烷),氧化乙烯(环氧乙烷),其中以环氧丙烷最为重要。多元醇起始剂有丙二醇、乙二醇等二元醇,甘油三羟甲基丙烷等三元醇及季戊、四醇、木糖醇、山梨醇、蔗糖等多元醇;胺类起始剂、二乙烯三胺等。

  聚醚一般常用分子量为800~2000的丙二醇聚醚、分子量为400~4000的三羟甲基丙烷聚醚和端羟基的聚四氢呋喃。作为胶黏剂用的聚醚树脂应去掉聚合时残留下来的碱性催化剂,因为它们能催化异氰酸酯二聚,影响胶黏剂的质量。通常用酸来中和,使聚醚呈微弱酸性(不影响聚氨酯的反应)。制备聚氨酯胶黏剂所用的聚醚要求较为严格,除羟值、酸值外,要求含钾、钠离子量应少于10,含水量小于0.05%,否则有可能产生凝胶。用聚醚树脂配制的聚氨酯胶黏剂具有良好的耐水性,抗冲击性和低温性。聚醚主要做聚氨酯原料使用。其中软泡聚氨酯,即常见海绵,泡沫在日用品中应用广泛。硬质聚氨酯行业,日渐崛起,保温板材等领域正在得到推广。聚氨酯领域应用分门别类,种类繁多,对应不同种类聚醚多元醇,在各个领域正逐步替代聚碳酸酯,聚乙烯等产品。

  聚醚是由起始剂(含活性氢基团的化合物)与环氧乙烷(EO)、环氧丙烷(PO)、环氧丁烷(BO)等在催化剂存在下经加聚反应制得。聚醚产量最大者为以甘油(丙三醇)作起始剂和环氧化物(一般是PO与EO并用),通过改变PO和EO的加料方式(混合加或分开加)、加量比、加料次序等条件,生产出各种通用的聚醚多元醇。 聚醚(聚醚多元醇)是环氧丙烷的重要衍生产品,是合成聚氨酯的主要原料之一。下游海绵厂利润缩水严重环保压力加大,对聚醚需求支撑有限。2016年下半年聚醚下游原材料价格纷纷上涨,例如软体家具制作使用的海绵,它大约占软体沙发成本的三成。海绵价格曾在9、10月一度上涨70%,“虽然在11月后稍微回落了10%~15%,但涨幅依然很大。”黄汇表示,另外一个价格上涨迅速的是进口木材,据业内相关人士分析,深圳进口木材在这段时间也平均上涨了20%~30%。家具包装纸箱在同一时期价格急速上涨,涨幅一度达到100%,甚至出现断货的现象。成本虽然涨了,但是成交价格不是说涨就涨,有合同在,所以总有过渡期,在过渡期内不少原材料供应商情况几乎一样,“卖得多,赔得多”。终端处境尴尬,对聚醚需求支撑很有限。同时,进入第三季度之后,随着环保严查力度加大,广东地区很多海绵厂被迫停产整顿,华南市场陷入窘境,需求紧缩状态下,聚醚厂家出货压力增大。中宇资讯认为,步入2017年,下游成本高压犹存,环保压力下,未来需求支撑依旧有限。

  整体来看,由于需求面利好支撑不足,2017年传统聚醚工艺受产品属性限制,仍将被动跟随环氧丙烷走势。未来随着产品结构的不断优化,产业转型顺利的情况下,聚醚将逐步“活出自我”,但这注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同时,未来聚醚面临的不再是简单的价格战,而是特色产品开发与现有产品质量提升并重的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