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李峰介绍说,战国时期,是中国青铜器和青铜古钱币铸造的鼎盛时期,在中国广大的地区,存有布币、刀币、圜钱和铜仿贝四大货币体系。这一段历史至秦始皇统一货币,历经约三百余年。流行于魏、晋、韩、赵、燕(部分)等中原广大地区,布币的形状源于生产农具中的铁铲,古代称这种铁铲叫鎛。鎛与布读音相近,加上后人认为钱这种东西无脚走天下,到处流布,所以就专叫布币了。布币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早期是空首布,晚期的布币称平首布。
各地区的空首布、平首布大小形制不尽相同。空首布有大中小数种,从布币的肩来分,有平肩的,也有斜肩的,还有耸肩的。从布币的足来分,有方足、圆足、尖足等数种。有的无文字,有的有文字。有文字的从单字到多字都有。从计量单位上分,有以“朱”(铢)为计量单位的,有以“两”为计量单位的,有以“釿”为计量单位的。有以“寽”为计量单位的。如果单看形状,还有的平首布币既不像圆足布,也不像尖足布和方足布。钱币界称其为异形布。
战国晚期楚国还铸行一种大布,布上文字为“殊布当釿”。体形大,钱币界称为楚大布。同时其还有一种小形的,应是大布的辅币,均十分少见,一般收藏者对价位难接受。
更值得一提的是“三孔布”,旧称“三窍布”。铸于战国晚期约公元前3世纪左右。形同圆首、圆肩、圆足、圆裆;独具的特征是:布首及两足各有一只圆孔,故称“三孔布”。面文多为地名,背文有纪重和纪值文字。三孔布考证有三种观点:1.三孔布以“铢两”计重系秦制,当为秦铸;2.形制雷同赵圆足布,出土
在赵故地,是为赵币;3.战国末年秦占赵后,赵地所铸货币。三孔布铸造精工,形制奇特,品相端美,传世及出土数量极少,迄今国内仅藏数十枚,中国古钱“五十珍”之一,只有大收藏家才能够接受其堪称天价的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