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汝窑瓷器赏鉴(一)
一、汝窑的历史
(一)民汝瓷(约北宋早期——金代)
1、初创时期:北宋早期。以烧制白瓷为主,兼烧少量青瓷和黑瓷。青瓷施釉很薄,釉色还不稳定,呈淡青色。器物以素面为主,仅见少量印花菊纹等装饰。
2、发展时期:北宋中期。仍以白瓷为主,但青瓷数量明显增多,施釉均匀,釉层变厚,装饰上新出现了莲花、牡丹、竖条纹和凸线纹。
3、鼎盛时期:北宋晚期。青瓷不仅数量上超过了白瓷,而且器类多样,花样繁缛,釉色以豆青和豆绿为主,还出现了少量天青釉瓷器,装饰上增加了印花龙纹、刻划牡丹和海水游鱼等,并在同一件器物上划花和印花并用,即器表划花、器内印花。除印花外,素面器物一般不使用模制,多采用手拉坯工艺制成。
4、衰落时期:金、元时期。青瓷釉色变深,釉面缺乏光泽,釉层内杂有褐色小斑点,器型增大,壁面加厚,器体显得粗笨。
(二)官汝瓷(约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间共20年)
1、第一阶段:创烧阶段。既烧制满釉支烧的天青釉瓷器,支钉粗壮,又烧制豆青和豆绿釉刻、印花瓷器。
2、第二阶段:成熟阶段。天青釉瓷器占全部瓷器的99%以上,传世的汝瓷形制应有尽有,并出现了一些新的器类。其中不少器类,无论素面还是有纹饰,大多采用模制,如洗、盘、钵、盆、碟、炉和部分碗、盏、套盒等,器物外壁有纹饰的用外模,内外壁无纹饰的皆用内模器物造型工整,器壁厚薄均匀,支钉小而尖,工艺非常精细。大型器物或不便使用模具的器物如各类瓶、樽、器盖等,则以手拉坯工艺为主。此时,出现了大量的支圈垫烧器物。
二、官汝瓷的特征及鉴定
1、胎体特征
胎骨薄,胎色呈浅灰、灰白,俗称“香灰胎”,褐灰和深灰色的极少,而出土残片其断面色调多接近土黄和灰中泛白,这是与泥土长期接触土蚀造成的,非汝瓷本色。烧成温度越低胎色越淡,烧成温度越高胎色就越重。与同时期的民汝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