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明崇祯(公元1628—1644年,明思宗朱由检年号)朝历时17年,国势衰退,景德镇官窑处于停废状态,仅有民窑继续生产。
当时仍有民窑瓷大量出口,制瓷质量明显下降。
从明清制瓷史来看,崇祯青花正处于从万历后期到清康熙前期的转折点,有细器和粗器之分。
崇祯青花用高岭土制胎,胎质大多粗糙、疏松。
胎色灰白色。胎体普遍较厚,少部分产品胎体轻薄,瓷化程度较高。
釉层稀薄,釉面不平整,光泽度不强,釉色白中闪青,也有青灰色,部分还开片。
盛行在器物口沿处施一圈酱色釉(即酱釉口)。
圈足一般较矮,阻断露胎线外沿旋削较多。大碗圈足边墙内壁有较深的"二层台"形挖足残痕。除部分盘、碗外,一般底足较高,足外墙下边无釉,底足内亦无釉。
盘、碗有跳刀痕,有的足底留有没旋削净的小台、窑渣、鸡心凸起及火石红斑块。
筒瓶、花抓、罐等立器一般为细砂地,有的能看出旋削后留下的弦纹。青花色料采用石子青,呈色稳定。
呈色最好的鲜艳青翠,大多色调暗淡,有晕散,晕散严重的影响到纹饰,致使纹饰线条混淆不清,
此时的青花瓶、罐、炉、砚、盘、碗,时时可见。
青花晕散,有漏釉之缺点现象。
有些浓重的夹带有黑褐色斑点,但不同于元代、明初的呈色,黑斑不渗入胎骨,手感没有凹凸不平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