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长徐桃生品鉴清代青花瓷赏盘

名称:馆长徐桃生品鉴清代青花瓷赏盘

供应商:北京藏九州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价格:面议

最小起订量:1/套

地址:北京市房山区燕山凤凰亭北里

手机:13810150846

联系人:金女士 (请说在中科商务网上看到)

产品编号:220059490

更新时间:2025-06-04

发布者IP:125.34.91.136

详细说明

  一、青花语韵 瓷韵千年

  清代青花瓷以钴料为墨,以素胎为纸,在 1300℃的窑火淬炼中演绎着东方美学的极致追求。其纹饰布局讲究 "密而不塞,疏而不空",将缠枝花卉的婉转连绵、山茶萱草的绰约风姿,通过分水技法呈现出 "墨分五色" 的层次感,使平面纹饰具有立体视觉效果。

  二、缠枝纹:流动的吉祥符号

  这种源自西域的装饰纹样在清代发展至巅峰,以缠枝莲、缠枝牡丹为典型。匠人们将植物藤蔓解构重组,形成 "太极图式" 的循环往复,暗合道家 "生生不息" 的哲学思想。景德镇窑工独创的 "一笔点画" 技法,让藤蔓线条如游龙走蛇,在茶器上构筑起永不凋零的春天。

  三、茶萱意象:瓷上的诗意图景

  山茶与萱草的组合堪称清代文人瓷画的经典范式。山茶花以 "雪里开花到春晚" 的特性象征坚韧品格,萱草则因《诗经》"焉得谖草" 的典故成为母亲的象征。画工以工笔重彩技法,在盘心描绘山茶绽放的刹那,萱草以 "鼠尾描" 技法勾勒出随风摇曳的姿态,留白处的青花晕染恰似晨露未晞。

  四、窑火淬炼的文化基因

  清代官窑青花采用 "珠明料" 与 "浙料" 的配比秘方,在还原焰中呈现出 "翠毛蓝" 的幽蓝光泽。这种釉下彩工艺使纹饰具有 "永不褪色" 的特性,正如龚轼《陶歌》所赞:"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景德镇陶瓷馆副馆长徐桃生指出:"清代青花的分水技法,将水墨画的皴擦点染转化为瓷上丹青,这是中国陶瓷史上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