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2-02 01:44
其实,在民间艺术收藏者林芝女士看来,徽章收藏看似很小众,但早已深入民间。“其实很多人家里都有几枚徽章,有些看似很普通,却非常有收藏价值”。
小小的徽章,为何如此夺人眼球?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在她看来,随着时光流转,徽章璀璨的身姿又被新的光环所覆盖。“我在中国发现了更多徽章,在它们小小躯壳里隐藏着的故事让我着迷。”金智敏告诉记者,哪怕是陈旧斑驳,那些徽章依旧吸引着她的目光。
1862年(同治元年)二月,曾国藩在李鸿章陪同下,检阅已到达安庆集结的淮军各营,淮军正式宣告建军。随后,上海士绅花银18万两,雇英国商船7艘,将淮军分批由水陆运往上海。由于“济”字营留防池州,因此乘船入沪的淮军共计13营约9000人。李鸿章本人于三月十日随首批淮军抵沪。3月经曾国藩推荐任江苏巡抚,12月改为实授。[3]
道理很简单——物以稀为贵。银元的购买力怎么样?自从19世纪中后期中国也开始有了国家发行的正规银元以来,直至战争以前,国内物价基本稳定,一块银元可以买100斤大米。当然前提是没有战乱、没有大的自然灾害的好年份。“过去的老百姓不相信纸币,喜欢银元。所以清垮台后,清朝的银元依然很好用。因为贸易还带来了外国银元。”新中国成立以后,银元才停止使用。不过,总体上看,外国银元在收藏品市场上的价格相对国内的要低很多。
林芝对《国际金融报》记者透露,如今,她所知道的国内收藏徽章的人数至少有20万人。随着徽章的种类不断被发现和归类,收藏的人数还在不断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