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在艺术方面,最具物质主义特色的是极少主义和波普艺术,前者强调作品的物质性,反对用作品表现什么,作品只是作品本身,“看到什么就是什么”。由于眼睛只能看到物质形态的东西,精神性要靠脑子去读解,因此强调“看”的艺术就是唯物主义艺术。
商业包装相比,政治波普通套件和“对伤害的迷恋”相比,《四个叠在一起的纸杯》从对象的选择到作品的命名都更单纯,因此物质性也更强,也更具日常性。如果说他还使人联想到纸盘文化、一次性消费、快餐文化等文化概念的话,那么《无题》、《日记之一》和《日记之二》这三件以手套为对象的作品在体现物质性方面就应当是最彻底的了,而且在题目的选择上,艺术家也没有提供联想对象。这是因为,带手套的手是人性与物性的结合体,于是单纯的手套也就只剩下物性。当然我们可以从手套和鞋子的区别中寻找手套不同于鞋子的寓意性或连接性,但搜寻的结果只能是在困惑中贴上“荒诞”、“开放”之类的标签,实际上等于无解,还不如确认作品的物质性,然后寻找物质性的意义。
爱马仕领带盒、绿箭和黄箭糖纸、高露洁牙膏盒、佳洁士牙膏盒、屈臣士纸袋,都是国际品牌或商家的包装,爱马仕领带盒上面没有中文,说明属于进口的高档原装或冒牌货。其他品牌的包装都印有中文,说明是专门供应中国消费者的产品,基本上都是在中国本地生产的,是一种内销的“中国制造”。概言之,这些作品体现的是今天的中国人购买的日用品中的带有国际因素的三大类:原装进口、国内冒牌和国内生产。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原装彩电、冰箱,到后来肯德基和雀巢咖啡,再到现在的国际品牌的牙膏、口香糖,越来越多的国际因素渗透到中国民众的日常生活中,甚至构成了人们的新习惯,比如,一项调查告诉我们,受访的60%的北京小学生认为麦当劳是中国食品,这说明麦当劳已经被纳入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再比如,家用卫生间的普及使公共浴室基本消失,从而导致中国人卫生习惯的变化。如果不是艺术家的提醒,我们通常不会思考这种悄然的变化和变化中的自己。最后的问题是,弃物形态的包装与完好状态的包装有什么不同。我个人的理解是,完好形态的包装突出的是“有”,弃物形态的包装突出的是“用”,“有”主要体现商品的物质与商业属性,“用”更体现商品与生活的关系。
空包装(爱马仕领带盒、绿箭糖纸、黄箭糖纸、高露洁牙膏盒、佳洁士牙膏盒、屈臣士纸袋,以及空纸杯和手套),和“奇迹”系列倒置的空纸袋(《奢侈的诱惑》)。这些基本上都可以算做现成品(转)雕塑,是物质性最强、最有独创性的部分,因此应被视为整个《物语系列》的“关键词”。这种作品普通观众一眼就知道是什么,甚至惊叹作品的高度逼真,但并不因为是自己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东西而免除困惑的烦恼,这是因为这些物品脱离了习惯语境,变成了连接性符号,而平时我们在物的世界中只是自然地活着,基本上不去分析这些物品的含义和它们所连接的相关事物。批评家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多数只能从翻译著作中找来“消费社会”、“大众化”之类的标签,加上对艺术家的访谈,等于放弃了阐释权。艺术家通常也只能讲些个人特殊经历、作品产生的偶然契机、自己对社会与艺术的理解(通常是从书上看来的),或者干脆用解读的“开放性”把问题还给批评家和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