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文华财经
  刚刚过去的2020年着实令人难以忘怀,给金融市场带来了太多的意料之外,此时一一回望却又不得不感叹恰在情理之中。对于铜博士来说,这一年里其金融属性和商品属性互相缠绕,上演了一场从恐慌地震到枯木逢春又到锋芒毕露的逆袭大戏。显而易见,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是造成本轮“活久见”行情的始作俑者,沪铜和伦铜一季度曾分别见到三字头和四字头,不过抛售情绪来去匆匆,在全球央行和政府不遗余力祭出种种大招的背景下,疫情复苏逻辑随即接棒,叠加南美铜矿扰动严重,前期失地迅速收复,随后虽有供需错配问题,但低库存支撑坚如磐石,且弱美元和通胀呼声愈加高涨,铜市终以全年20%附近的涨幅笑傲收场。
  经济复苏现在进行时,弱美元和通胀预期很上头
  传染性极强的新冠病毒给全球各地带来了一次大风暴,长达一年的时间里各国纷纷开启艰巨的抗疫持久战。为遏制疫情蔓延,限制出行、停工停产、切段交通等行政管控措施轮番上阵,势必给大众消费心态和经济活动的开展带来沉重打击,各国经济数据表现一度全面暗淡,拖累以铜为首的基本金属需求。不过伴随着抗疫进入常态化、年内疫情局势的缓和,以及新冠疫苗取得突破性进展,各国经济呈现持续复苏状态,其中中国率先控制住疫情,经济快速恢复增长,铜需求重新得到拉动。
  为缓解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和激发经济活力,国内外政府各显神通,祭出了一系列财政刺激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向市场释放了大量的流动性。其中美联储推出史无前例的“零利率 无限量化”机制,3月份“美元荒”现象迅速瓦解,美元走上了一条跌跌不休之路,美元指数年内下破90大关,外盘商品以美元计价,弱美元对大宗商品形成了较强支撑。此外,货币持续超发的状态也催生了市场对通胀的预期,大宗商品普遍上涨,而铜抗通胀能力相对较强,备受资金青睐,年内成交和持仓都有明显改善。
  目前国内经济景气度已经明显回升,基本回归至较高水平,财政和货币政策也逐步恢复正常。境外疫情局势相对严峻,经济复苏进程相对缓慢,美国财政刺激政策和美联储动态以及疫苗接种情况成为市场焦点。如今欧美重要国家经济复苏仍处于现在进行时,弱美元背景和通胀预期呼声仍在,但需谨慎年内经济恢复至一定程度,政策出现收紧的风险,届时提振铜市乐观走势的基础恐将不复存在。
  矿端扰动之重超出意料 未来增量值得关注
  近几年来国内铜精矿长单加工费持续下降,背后不仅有矿端偏紧的因素,还有国内外冶炼产能的大量增加。去年本是全球铜矿的投放年,2019年末至2020年初铜精矿加工费一度出现明显反弹,虽然疫情突如其来,但此前市场较多声音认为铜矿减量应小于需求减量。然而事实证明,南美地区矿企生产和运输明显受抑,第二大供应国秘鲁输送减量十分客观。海关数据显示,去年前11个月,自秘鲁铜矿进口量共计在445万吨附近,较去年同期下滑18.5%,最大供应国智利基本持平。
  去年第三季度疫情冲击逐步散去,智利和秘鲁矿企生产经营相继恢复,不过恢复速度再度弱于预期,2020下半年以来国内铜精矿加工费持续低于50美元/吨。此外,近期中国与澳大利亚出现贸易纠纷,澳大利亚铜矿进口量出现大幅下降,后续影响还需持续观察。整体来看,截至目前国内铜矿供需形势仍然不乐观,经过激烈的谈判,2021年长单加工费连续第六年被下调至每吨59.50美元和每磅5.95美分。
  不过对于今年来说,疫情对矿端的干扰必将继续远去,且去年四季度以来的智利劳资谈判普遍顺利,境外铜矿投放将明显加速,市场观点一致认为2021年新增产量将较为可观,铜精矿供需偏紧格局将出现明显缓解。
  再生铜政策落地 废铜进口自主性增加
  2018年末开始我国禁止废电线、废电机马达、散装废五金等废七类进口,2019年7月开始品味较高的废六类也转为限制类进口。海关数据显示,废铜进口实物吨逐年下滑,不过进口废铜平均含铜品味却得到不断提升,金属吨降幅相对有限。但去年受疫情影响,全球多个国家上半年一度进入紧急状态,重要供应国马来西亚和日本管制较严,废铜出口明显受限。去年前11个月,中国废铜实物量为82.7万吨,较去年同期下滑42%。
  去年10月中旬,多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规范再生黄铜原料、再生铜原料和再生铸造铝合金原料进口管理有关事项的公告》。公告指出,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再生黄铜原料、再生铜原料和再生铸造铝合金原料,不属于固体废物,可自由进口,且对海关商品编码加以明确,公告自去年11月开始实施。这意味着这部分高品位再生资源进口不再受批文限制,进口企业范围和进口废铜规模的自主性提升。
  再生铜标准实施后,海外供应商仍面临政策初期对相关规则理解不足的问题,谨慎情绪较强,但仍有一部分资源加速流入。去年11月中国废铜进口量环比增近四成至93254吨,同比增加0.89%,当然这背后也有年底地方海关通知企业在12月中旬前使用完批文,企业尽早进口的原因。此外,鹰潭海关12月31日发布消息称,当地一铜业公司申报进口的95.7吨再生铜在鹰潭海关顺利通关,侧面反映出在国内需求旺盛的前提下,未来相关企业进口积极性将明显提升,废铜进口量将出现明显增加。
  全球精铜显性库存急剧下降 背后原因值得深思
  在疫情冲击下,国内外铜供需分别呈现不同程度的供需错配情况,作为全球最大铜需求国,去年中国铜需求整体呈现淡季不淡但旺季又不旺的情况,库存作为衡量表观需求变动的重要指标,历经了较为剧烈的波动之旅。
  二季度在境外国家焦头烂额之际,中国已经率先控制住疫情,企业复工复产,铜市需求呈现不断恢复姿态,上期所铜库存走上流畅的下降道路,在六月下旬创下一年半低位。LME铜库存去库时间相对滞后,且节奏也相对缓慢,不过去库幅度巨大,一度落至2005年12月以来最低水平。如此旺盛的表观需求令市场对国内传统旺季“金九银十”预期较高,然而库存却重回反弹状态,一度打压投资者看多氛围。幸而年底内外交易所库存再度陷入下降通道,铜价上探动力仍然充足。
  其实去年二、三季度中国未锻造铜及铜材进口量持续高涨,远高于往年同期水平,几度刷新纪录高位,矿端虽然紧张但国内精炼铜产量也不断走高,在爆炸性进口和自身产量攀升的双重供应压力下,国内铜库存还能出现如此大的降库空间值得惊叹。不过这背后不仅仅因为精铜本身消费旺盛,还有废铜消费替代、国储收储、投资需求等多重原因。目前国内铜库存低位回升,保税区铜库存也处于年内高位,但伦铜库存仍在下降,低库存支撑仍存。不过,未来境内外铜或将迎来补库周期,伴随着库存的增加,对期价形成的提振将逐步削弱。
  2020年铜价虽遭遇系统性风险冲击,却不但化险为夷还录得惊艳表现,整体来看呈现出阶段性驱动因素明朗、趋势性走势占主导、外盘表现强于内盘等多重特点。初入2021年,铜价仍在攀高,已经升至八年高点附近,短期强势行情或将延续,不过长期来说还需警惕政策转向带来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