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方器,唇口,束颈,鼓腹,圈足。颈部饰对称象耳衔环,寓“太平有象”之意。通体釉里红绘饰双凤穿牡丹图,所示缠枝牡丹线条流畅舒展,双凤华冠霞羽华美无匹。底足以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
釉里红自元代创烧以来就属釉彩中的名贵之品,烧造难度巨大。若得鲜亮纯正者,不仅要求御窑场高超的工技,更需几分远如星辰的好运气。由于耗资甚巨,且成品稀少,永宣之后一度中断烧造,至清初才得以恢复。乾隆皇帝对釉里红情有独钟,多次谕旨御窑厂烧造釉里红器皿,且尤为留心釉里红的发色效果。据《清宫造办处活计档》记载,乾隆三年十月二十九日乾隆皇帝曾传旨于唐英,指出“釉里红梅瓶,红龙颜色不好,往好里烧造”,并提出烧造釉里红的明确标准——“务要花纹清真,釉水肥润,颜色鲜明”。
另外,瓶身所绘的对凤纹饰亦颇特别,唯见乾隆朝御瓷有之,属于乾隆朝创新纹饰。集“太平有象”之造型与“富贵安宁”之纹样于一身,以名贵釉里红为彩料,绘以凤凰牡丹纹,满身的雍容华丽无一不昭示着此器的尊荣地位。此种瓶原为颐和园皇帝寝殿的陈设之器,在《清宫瓷器档案全集》载,道光十九年立《玉澜堂陈设册》:“藕香榭明间南方窗下安楠木条案2张……右案设乾隆款白地红花瓷象耳瓶1件……”藕香榭为颐和园内勤政殿中的一处小楼,勤政殿为皇帝朝政之所,所陈放之器皆常伴君侧,寻常宫瓷不足相较。
本品即是唐英《陶成纪事碑》所言“釉里红器皿,有通用红釉绘画者”,运用线描釉里红装饰全器是乾隆御瓷独具特色之处,此类器皿质量精良,存世寥寥无几,本品即是其中至为珍贵的一例。北京故宫博物院亦珍藏一件尺寸、大小、装饰皆与之相同的乾隆朝方瓶,可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