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商铺首页 >> 行业资讯 >> 详情

康熙粉彩瓷器权威鉴定拍卖去哪

时间:2017-12-28 01:42

  随着春拍的陆续开始,香港2015年春拍中连续六场古董拍卖宣告收槌。仅仅4个月,几大拍卖公司的专场总成交奉献出约40亿港元,这个成绩相较于去年春拍有近5个亿港元的提升。人们还记得2014年那个料峭的寒秋,古董艺术品急速滑落,唱衰之声不绝于耳,不少人对2015年春季不敢再抱太高期望。然而羊年新春伊始,市场似乎变了模样,让人颇感意外。纽约亚洲艺术周甫一开张,中国艺术品就纷纷“创纪录”。当战火延续到香港,几乎各个板块都有出人预料的表现,中国二十世纪书画显示出极强的市场稳固性。在此鼓励下,中国古董方面,首先是青铜器等高古器物的升温令人耳目一新;另一方面御用精品、文房概念也接二连三有上佳表现。

  粉彩瓷装修画法上的洗染,吸取了各姐妹艺术中的营养,采纳了点染与套印的手法,使所要描写的目标,不管人物,山水,花卉,鸟虫都显得质感强,明暗明晰,层次分明。选用的画法既有严整工巧描写奇妙的工笔画,又有进入淋漓挥洒,简练简练的写意画,还有夸大变形的装修画风。

  大唐宝通有限公司近几年对康熙粉彩瓷器市场价格分析估价:

  清康熙粉彩人物纹笔筒----------价格:RMB5,380,000----日期:2017-08-10

  清康熙胭脂红釉内粉彩花卉卧----价格:RMB4,290,000----日期:2016-12-25

  清康熙粉彩人物大瓶------------价格:RMB4,240,000----日期:2016-04-02

  清康熙粉彩加金寿桃纹大盘------价格:RMB4,810,000----日期:2017-08-27

  清康熙粉彩人物大瓶------------价格:RMB2,850,000----日期:2017-02-21

  近几年康熙粉彩瓷器市场成交的价格:

  清康熙粉彩人物大瓶------------价格:RMB2,640,000----日期:2017-01-17

  清康熙青花粉彩福山寿海盘------价格:RMB3,770,000----日期:2017-04-14

  清康熙粉彩加金寿桃纹大盘------价格:RMB4,780,000----日期:2017-03-25

  清康熙粉彩人物纹罐------------价格:RMB2,610,000----日期:2016-07-22

  清康熙粉彩加金寿桃纹大盘------价格:RMB2,780,000----日期:2016-01-03

  收藏界有一流行语:瓷器要玩清三代。清三代瓷的持续受宠,盖因康熙、乾隆各在位60年,雍正承上(康)启下(乾),整顿吏治,使清朝出现了一个国强民富的时代,中国的制瓷工艺发展到清代,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时期达到了历史高水平,无论质量、数量都是前代不可比拟的,匠师们发挥智慧,精工巧制,使瓷器具有了极高的艺术价值。所以,清三代的许多瓷器精品在拥有历史价值的同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就拍场看,近十年来创高价成交的官窑瓷器,绝大部分都出自清代官窑。此外,高古瓷器因鉴定赏析困难导致的曲高和寡,从另一方面刺激了清三代瓷的走好。

  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官窑匠师在珐琅彩的启发和影响下,在工艺上又借鉴了珐琅彩多色阶的配制技法,创造出了“粉彩”这一釉上彩新品种。粉彩初创于景德镇御窑厂,盛行于清宫内廷,广泛流行于民间。因粉彩为康熙晚期初创,工艺尚未定型,故流传下来的官窑粉彩极其稀少,还带有五彩与珐琅彩的某些工艺特征。

  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官窑匠师在珐琅彩的启发和影响下,在工艺上又借鉴了珐琅彩多色阶的配制技法,创造出了“粉彩”这一釉上彩新品种。粉彩初创于景德镇御窑厂,盛行于清宫内廷,广泛流行于民间。因粉彩为康熙晚期初创,工艺尚未定型,故流传下来的官窑粉彩极其稀少,还带有五彩与珐琅彩的某些工艺特征。清宫内务府造办处康熙时记事档中记载了许多康熙时景德镇御厂为宫廷制瓷的史实,也反映出皇帝直接关注制瓷的情况。康熙帝对有些粉彩器物的用途、型体、花纹的要求常有御旨,制作前要有画样或木样,审查后才能正式烧制。器物的款识或有或无,写什么样的款识以及配合纹饰的诗句等都须经过康熙皇帝的批准。另外,制瓷粗糙不合要求者还要赔补等情况,在档案中也有详细记载。当时的督窑官唐英一方面按皇帝的旨意制作精美的宫廷用瓷,另一方面,在保留前代精华的基础上,还吸收了一些西洋的工艺技法,创造出许多新颖的粉彩瓷器,因此屡次在拍卖会上以天价成交。

  粉彩是雍正彩瓷中著名的品种之一,彩料比康熙朝的要精细,色彩柔和,皴染层次多。大多数在白地上、少量在色地上绘纹饰。以花蝶图为多,牡丹、月季、海棠、四季花也极为普遍。人物故事图,在粉彩中也比较多。此外,粉彩瓷中谐音的“蝠”(福)、“鹿”(禄)图案十分多见。当时突出的是所谓“过枝”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