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吕彬生于海拉尔。1969年,他当知青下乡到原额尔古纳右旗的三河马场,当同去的知青们面对高头大马不知所措时,吕彬早已翻身上马,扬尘而去。
马鞍和马镫是全套马具中继马嚼和缰绳之后重要的发明。在没有鞍镫的时代,人们需要骑跨于裸马的背上,仅靠抓住缰绳或马鬃并用腿夹紧马腹使自己在马匹飞驰的时候不致摔落。但这种方式是很不可靠的,首先是长时间骑马容易疲劳,同时在奔跑的马背上也难以有效地使用,而在近战中,骑手无法随心所欲地使用和长矛,劈砍或刺杀落空、双方兵刃的撞击等都随时会令骑手从马上滑下。因此这一时期骑兵除速度占优外,其战斗力是远不如脚踏实地的步兵的,所以在骑兵到达目的地后,往往下马作为步兵投入战场,亚历山大时代的马其顿骑兵就是如此。
大唐宝通有限公司近几年对古代马鞍市场价格分析估价:
吴冠中海之夜版画--------------价格:RMB3,220,000----日期:2016-10-06
黄胄擎苍图镜片纸----------价格:RMB4,690,000----日期:2016-10-11
黄胄擎苍图镜片纸----------价格:RMB2,440,000----日期:2017-06-14
铜鎏金龙凤纹马鞍--------------价格:RMB3,460,000----日期:2016-07-08
近几年古代马鞍市场成交的价格:
铜鎏金龙凤纹马鞍--------------价格:RMB2,770,000----日期:2017-01-13
官造紫檀三镶玉如意一----------价格:RMB5,230,000----日期:2016-03-22
能够为此提供佐证的是孙膑对骑兵作战的叙述:“用骑有十利:一曰迎敌始至;二曰乘虚背敌;三曰追散击乱;四曰迎敌击后;五曰遮其粮食,绝其军道;六曰败其关津,发其桥梁;七曰掩其不备,卒击其未振旅;八曰攻其懈怠,出其不意;九曰烧其积蓄,虚其市里;十曰掠其田野,系累其子弟。此十者,骑战之利也。”⑹可见这一时期骑兵担任的只是辅助任务,拥有鞍镫的可能性不大。
吕彬的马鞍子做工极为细致,他制作的各种规格的马鞍已经成为呼伦贝尔一些部门对外交往使用的礼品送到国内外,还有一些复原古物的作品被博物馆收藏。他的作品曾在呼伦贝尔旅游产品创意大奖上荣获名的好成绩。2011年,在香港会展中心展出了50多个他亲手制作的巴尔虎和布里亚特马鞍,这为推广马鞍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他的工作室,记者有幸见到了几件他近年来亲手修复和制作的得意之作:外蒙古元宝鞍,这种类型的马鞍流行于外蒙古西部,两头尖,方形,鎏铜后前后鞍桥剔錾花,在呼伦贝尔地区极为少见。巴尔虎高头哈拉罕马鞍,鞍前的正面呈现美丽的白菜花纹,就如同中间切开的白菜所呈现的花纹,这种花型的木料极其稀少,其概率百中有一,十分珍贵。制作工艺缘于清朝的大官座马鞍,马鞍宽大,清朝的官员对此马鞍的舒适度极为推崇,故此得名。
……除了马鞍,匈奴人还从亚洲带来了一项在当时具有性的创新:欧洲人从未见过的马镫。为了防止腿在长距离的骑马后会疲劳,人们在马鞍上系上了绷带、皮带或者用一种亚麻织成的腿带。这样,脚就有了可踏的地方。……尽管当时这种马镫还不完善,但它给骑手们一种安全感,同时也能让他们在马上站起来向各个方向转身。
对于这一问题,由于长期以来始终没有在考古中发现西汉马鞍和两汉马镫的实物和雕塑、绘画等方面的证据,传统观点是这样认为的:“西汉时,马鞍、马镫仍未出现,多少影响了骑兵的战斗力”⑴、“……(西汉)但马镫仍未出现,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骑兵的战斗力。”⑵而需要强调的是,这里及本文所说的“马鞍”并非指其广义上所含概的所有用于隔开人体和马背的物体,而是指其狭义,即两端上翘的“高桥马鞍”。那么事实真的是这样吗?这里就要对此进行一下粗浅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