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底,北京古玩古玩心2014年秋季拍卖会“案上云烟——文房雅玩”专场在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举槌。其中,明宪宗御制“洛象”琴以600万落槌,终以690万元成交,此“洛象”琴为中国音乐历史学家、前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教授陈蕾士旧藏。另一具“明晚期潞王制‘中和’琴”是明代藩王琴的代表,以437万元成交。
毕竟古琴和拍场上众多艺术品有很大不同,它是中国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在中国历史上流传了3000余年不曾中断。现在为了与西方乐器相区别,才在“琴”的前面加了个“古”字。这样一具千百年来中国文人所追求和清供的古琴如何让今人读懂如何让人们通过古琴虚静高雅的外表一窥其深刻丰富的文化内涵古琴制作大师王鹏以《琴无古今——从传统古琴艺术到当代生活美学》为题进行了一个讲座。王鹏从古琴制作、美学精神和文化传承多个方面论及古琴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收藏价值,并于演讲期间穿插演奏了《高山》、《平沙落雁》、《鸥鹭忘机》等曲目,使得讲座现场生趣盎然。
大唐宝通有限公司近几年对古琴市场价格分析估价:
宋—·杨宗稷旧藏松风琴--------价格:RMB1,110,000----日期:2016-04-19
古琴--------------------------价格:RMB4,170,000----日期:2016-01-25
兰亭序巨杯----------------价格:RMB5,940,000----日期:2016-08-06
明·潞王中和琴----------------价格:RMB4,290,000----日期:2016-09-28
仲尼式虎啸琴杉木制------------价格:RMB5,350,000----日期:2016-07-27
近几年古琴市场成交的价格:
古琴--------------------------价格:RMB3,330,000----日期:2017-02-15
古琴--------------------------价格:RMB4,510,000----日期:2016-07-02
古琴--------------------------价格:RMB3,430,000----日期:2016-08-26
古琴--------------------------价格:RMB5,490,000----日期:2017-03-17
明·潞王中和琴----------------价格:RMB3,950,000----日期:2016-09-11
有专家指出,目前真正具有收藏意义的古琴存世量极少,拍卖价格大幅攀升和其数量稀少密不可分。有行家在考察了北京故宫博物院、北京博物院、北京博物馆等馆藏机构和包括香港在内多个地区的私人收藏后得出结论,目前存世的包括民国在内的古琴数量应未超过2000张。经历了社会变革的沧桑荡涤,得以幸存的古琴,尤其是流传有序的名琴更是寥若晨星。目前,古琴收藏大致分三个档次,价格越古越贵。
收藏古琴多选择干燥墙壁垂挂,不宜长久平放,以免“塌腰”。有的藏家只知重金收藏古琴,却不懂用心抚琴,远离了以人心解琴心、以琴心修人心的雅致琴道。古人抚琴,须衣冠整齐,焚香净手,心不外想,与今人抚琴大相径庭。
“琴者,禁也。禁止于邪,以正人心。”在古代,琴担负了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唐代职业琴家薛易简《琴诀》谓之:“琴为之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魄,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此琴之善者也。”数千年来,古琴已成为传承文化精神、修身养性的一种道器。
南音是主要流行于闽南和台湾地区的一个乐种。它来源于古老的宫廷燕乐,由历代因战乱南迁的中原大姓带去,与当地文化融合而落地生根。南音的主要乐器琵琶,不是今天常见的竖抱直项琵琶,而是古画里的横抱曲项琵琶。琵琶之外,有洞箫、二弦、三弦、拍板、扁鼓以及一些金属打击乐器,还有歌者和舞者。古书所记:“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与南音的演奏形式相仿佛。南音并无古琴,二者若相遇,将会以什么方式“对话”,又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呢?
这时,青年女古琴家林晨上场,坐在舞台外侧。南音的4位乐手也移向舞台两边,中间留给了舞者。这是梨园乐舞《嫦娥奔月》。
琵琶声起,我听到了古琴沉厚圆润的声音。渐渐地,二弦开始拉出旋律,古琴以泛音或应和,或从乐句中衍生出另一个旋律与之“对话”,之后三弦、箫依次加入,古琴始终自然地融入到南音“上四管”小家族中,不争奇不斗艳,也不躲闪犹豫,而是坦然大方地展示着它古雅雍容的本色,为南音相对高亮的音色补充进一抹沉稳醇厚,终成就了这场美妙的合乐——古琴与南音的首次相遇原来是这样的,这对于两门古老的艺术都是一次新鲜的尝试。
1.36億元——2010年北京古玩古玩心秋拍中,一把北宋宋徽宗御制清乾隆御銘“鬆石間意”琴創下的驚人天價至今無人能及,另一把唐代“大聖遺音”伏羲式琴曾在2011年的香港古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春拍中拍出1.15億元。值得一提的是,它次出現在市場上是在2003年,而當時的成交價僅為891萬元,幾年下來的漲幅可謂驚人。相比之下,今年秋拍中出現的明初乾隆御賞“頭等十六號”月露知音琴終拍出3312萬元(含佣金),跟前兩者比這是小巫見大巫。而且記者觀察發現,該琴曾於2009年現身拍場,以2184萬元人民幣創出當時明代古琴成交新紀錄。行家張先生分析道:“5年時間換來5成左右的升幅,對於這樣的頂級名琴來說不算什麼大賺頭,而在中國嘉德和中國香港佳士得成交幾把的明代晚期到清代中期的名家古琴成交價也偏低,可見這個板塊總體行情屬於低開低走,明顯還是受到大環境不景氣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