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4-16 06:33
中华民族自古有崇尚美玉的传统。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玉斧首先以实用器的形式出现,并应运于生产生活之中,从而展示了原始先民刀耕火种的农业生产方式和锄耕阶段的出现,斧亦为砍伐斩荆开道之工具。
在人与兽的战争中,斧又充当了,作为石钺在战争中失去了重要性,遂演变为礼器,成为统治者威严与权力的象征。
庄浪县境内齐家文化遗存丰富,所的玉器有璧、琮、璜、铲、斧、钺、玉纺轮以及加工玉器时废弃的边角废料等。在的石器中,石斧为常见,且品质繁多,而玉斧则较少,多为黄绿、墨绿色等杂玉。
这里介绍的一件精美带穿白玉斧,1992年于庄浪县良邑乡苏苗塬仰韶———齐家文化遗址。
1996年经国家文物鉴定会专家组确认为国家一级文物,现为庄浪县博物馆收藏。
器为白玉质,白色微黄,隐显青斑,刃部一角有褐色沁,形状略呈长方体。斧长12厘米、宽6厘米、厚1厘米、重164克。
玉斧上端和两侧面微弧,下端略宽,刃部双面打磨,比较锋利。近背处正中有对钻圆穿,用于系绳佩戴,亦能穿皮条束扎固定木柄,在靠近穿孔的下侧还留有一磨钻浅痕。
该带穿白玉斧平直规整,玉质光滑细腻,做工精良,保存完好。对研究齐家文化玉斧的种类、制作工艺和用途,以及庄浪地区史前先民的生产方式和生存环境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考古价值和文物观赏价值。
从齐家文化玉器的工艺制作技术的诸多方面,我们看到了较其原始文化玉器来,有一些自己的特点和自身的发展轨迹。虽然在齐家玉上的兽面纹似可看到良渚玉的痕迹,但却较良渚玉的兽面纹粗犷;某些齐家玉的器型上,可以看到红山文化玉器的影子,但却比红山文化体形更大,器型更丰富;还可以看到齐家玉受龙山文化玉器的影响,如齐家玉中的一部分铲、锛、璧、璋、钺,甚至与龙山文化玉器形神俱似,但它们却比龙山文化玉形体大、妻类多、器型富于变化。而总的来说,创造于中国西北地区的齐家文化玉器较东北红山文化、东南良渚文化玉器碗,而与黄河中下游的龙山文化玉器大抵同时,受到它们的影响,吸收了它们的一些元素,是完全可能符合实际的。也正是如此,齐家玉才更丰富,更大气。仅从比较完善的齐家文化玉礼器中,已呈现出了“三代”玉礼器规制的皱形。而齐家玉中的大型璧、璋、刀、特别是大型琮、兽首琮和琮形器以及纵目人面琮、骨节纹琮、弦纹琮等都是齐家文化玉特有的东西,而将“纵目人面琮”上的早期形制也未不可。究其根源,马家窑文化蛙纹彩陶罐,蛙的嘴就是用罐口来替代的,或许纵目人面琮和各种兽首琮、兽首琮形器的造型,可从马家窑文化找到根源。所以,我们说如同齐家文化一样,齐家玉有自己独立发展的轨迹,因此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与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