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4-13 12:12
琮是中国古代用于祭祀的玉质筒状物,早的玉琮见于安徽潜山薛家岗第三期文化,距今约5100年。在玉器中,琮是用于祭地的玉器,《周礼·春官·大宗伯》纪录“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琮的外型状似笔筒,外型方内洞圆,至乾隆天子时期时都还无人晓得用途,乾隆自行考证以为是昔人搬运重物用的配重品,还自行取名“杠头”并加装铜内胆作为笔筒和宫廷插花花瓶,直到乾隆去世90多年后才考证出是礼器琮。
玉琮,后世又称“辋头”。其用途,一直以为就是“以黄琮礼地”的礼器。但自从良渚文化的玉琮大量后,这种战国秦汉间经师们的附会就不为凭了,有的学者凭证其造型和纹饰特征,推测其为巫师通天地敬鬼神的一种法器,带有强烈的原始巫术色彩。玉琮在商周还常见,在战国两汉以后,就很少见了。其用途也被纳入儒家的礼仪系统中,成为礼器或葬器。
早的玉琮见于安徽潜山薛家岗第三期文化,距今约5100年。至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玉琮在江浙一带的良渚文化、广东的石峡文化、山西的陶寺文化中大量泛起,尤以良渚文化的玉琮蓬勃,与传世的数目多。
新石器时代发现较多的良渚玉琮,玉材为产于江浙一带的透闪石质玉石,质地不纯,以青色居多,部分黄色,土浸后呈雾状乳白色。除少数作圆筒状外,多制陋习整的内圆外方形。琮体切割规整,中孔为管钻对穿而成,中接处常留有两层。玉琮的形体巨细崎岖纷歧,一样平常早期矮,晚期高。琮身均饰有兽面纹,纹饰以四角线为,分成四组,随琮崎岖差异,以相同的纹饰分数组饰于琮上。部分玉琮在主体兽面纹外,用细阴纹刻细“神人”图形和云纹,阴线用利石刻划而成,线条坚挺。浙江陕西反山遗址的神兽纹玉琮为现今所见良渚文化中大的玉琮,被称为琮王。
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的玉器继续了玉器的传统,并有所转变和生长。礼仪性的玉器(所谓“瑞玉”)较前汉代玉器镌汰,组成佩饰的种种佩玉在种类上趋于简化,用于丧葬的玉器显著增添,玉制的日用品和装饰品也有较大的生长。在雕琢工艺方面,圆雕、高浮雕、透雕的玉器和镶玉器物较前增多。纹饰的威风凛凛威风凛凛由以抽象为主转向以写实为主,一些像生类玉器也有了现实感和生命力,形神能巧妙地团结于一体,这些都为先秦玉器所不及。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后,的汉代玉器数目和种类许多,科学价值大大凌驾了传世品。玉器较多的是一些汉代诸侯王及其支属的墓葬,如广东陕西南越王墓(见西汉南越王墓玉器)、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匹俦墓、河北定县中山怀王刘修墓、简王刘焉墓、穆王刘畅墓、陕西市大葆台广阳王匹俦墓、江苏省徐州楚王墓、河南省商丘梁王墓等。此外,尚有一些汉代窖藏也出详尽腻的玉器。
汉代的玉器种类许多,按社会功效和用途的差异,可以分为:日用品、装饰品、艺术品、辟邪用玉、礼仪用玉和丧葬用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