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赖茅”酒的商标设计,融入了颇多现代商业理念。此前,茅酒的商标大多不够讲究,如华家成义烧房的茅酒在1940年申请商标时,仅以高粱穗和“回沙茅酒”字样为标识。“赖茅”之产品名与商标问世后,各家酒厂亦纷纷效仿。后来,成义烧房亦自称其茅酒为“华茅”,王氏家族的荣和烧坊亦自称为“王茅”。许多茅台镇之外仿制的茅酒,亦沿用此称谓,市场上如“金茅”“丁茅”“越茅”等仿茅酒层出不穷。
有关茅台酒造假的故事,并非仅存在于的市场。让我们来看看赖永初本人的回忆:
“在旧社会,各人只管,根本谈不上什么信誉,以真无法制止。不但在贵阳盛行茅酒,以至由贵阳到临近几省的途中,都茅酒,有的印商标冒充,有的干回收吃光酒的空茅酒瓶,一角一个,然后装上高粱酒冒充茅酒,获利很厚。”然而,其背后付出艰辛也是与收益相对应的,该笔合作从初步洽谈到包装设计打样成型及产品量产,前后经历了近3个月,单包装就有五稿,设计时间长达一个半月。因而很多业务员的销售都是一锤子买卖。针对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只有建立起回访机制,问题坚冰才能化解。2、看时间所谓时间,就是酒花的韧度。酒体成熟的老酒,酒花不易破裂,而且的时间很长。所以我们平时倒酒之前可以微微晃动一下酒瓶,观察酒花的大小和时间。超市里用玻璃瓶装的酒的酒花存在时间基本不超过10秒,酒花超过20秒就是好酒了。将白酒注入杯中,杯壁上不得出现环状不溶物。将酒瓶倒置,在光线中观察酒体,不得有悬浮物、浑浊和沉淀。冬季如白酒中有沉淀可用水浴加热到30~40℃,如沉淀消失为正常。2、香气鉴别在对白酒的香气进行感官鉴别时使用大肚小口的玻璃杯,将白酒注入杯中稍加摇晃,即刻用鼻子在杯口附近仔细嗅闻其香气。近代茅台酒大体发端于晚清,早由盐商经营,19世纪末茅台镇的酿酒作坊包括华氏家族的“成义烧房”和王氏家族的“荣和烧坊”。1920年代,贵阳商人周秉衡在茅台镇开办“衡昌烧坊”,从此茅台镇酒坊形成三家鼎立的格局。1940年代,赖永初收购衡昌烧坊,改名“恒兴酒厂”。恒兴酒厂是茅台镇三家酒厂中的,但至抗战胜利时,已一跃成为规模巨的酒厂。这与茅酒的时运、商机以及赖永初的品牌化经营密不可分。
抗战爆发后,西迁重庆,大批军公教人员随之内迁。数十万人的军政人员内迁,带来了巨大的消费需求,茅台酒以其高昂的价格和稀缺性,逐渐受到上层阶级的欢迎。无论是军政高层的公务接待,还是文豪墨客的社交馈赠,茅台酒都出现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当然这也与大后方中下层公务人员的贫困生活形成鲜明对比。
整个时期,茅酒的价格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抗战爆发前,一瓶茅酒的售价大约为1块银元,从代销处购买须加1-2角。抗战爆发后,国统区开始遭遇严重的通货,茅酒的价格亦是水涨船高。据1946年1月的上海报纸报道,“赖茅”酒在重庆“卖到五千法币,合起来就是百万元”。至1946年11月,一瓶茅酒则要卖到两万五千元。
战后,茅台酒也突破了西南一隅,销往。1946年重庆《征信新闻》曾做如下报道:“贵州仁怀属茅台村所出产之茅台酒具酒味之醇香,名闻遐迩,抗战前曾销各地,嗣因战争关系,销区渐渐缩小,仅以大后方为销区,刻简以交通便利销区逐渐恢复,茅台酒老之成义恒兴荣和三家年产数十万斤,刻正尚广州京沪一带,因成绩甚为良好,茅酒业前途殊属可观云。”
抗战胜利后,时轮印刷厂与恒兴酒厂都已颇具规模。胡问遂的时轮印刷厂达到“雇员百余人,拥有两台橡皮胶印机”的规模,而当时整个贵阳仅有五台印刷设备。印刷厂承接教材、文史、科研书籍的印刷业务。30岁的胡问遂已成为贵阳文化界和商界的新秀。1950年,胡问遂面临新的时势做出抉择。他将印刷厂上交贵州省,时轮印刷厂并入贵州印刷公司,后改为贵州新华印刷厂,走上化的轨道。胡问遂举家迁往上海,开始了他的人生。只要拿到厂家的正版包装,几乎所有的印刷厂都能仿造。“就算假茅台无法与真品做得一模一样,但迷惑消费者足够了。说实话,有时连经销商也难辨真假。”张明说。制假者用来冒充茅台的酒液,往往与茅台酒口味相似。“比的,先买来价格在几百元左右的‘茅台王子’酒,再把低档的茅台系列酒灌到茅台酒瓶里当茅台酒卖,很多人根本喝不出来。构成浓香型酒典型风格的主体是己酸乙酯,这种成分含香量较高且香气突出。浓香型白酒的特点是窖香浓郁,香味协调。其主要成分以己酸乙酯为主体。以浓香甘爽为特点,发酵原料是多种原料,以高粱为主,发酵采用混蒸续渣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