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1-16 10:39
明清斗彩瓷器为何那么值钱?
如何鉴定斗彩 斗彩起源于明朝成化年间
斗彩又称逗彩,汉族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创烧于明朝成化年间,是釉下彩(青花)与釉上彩相结合的一种装饰品种。斗彩是预先在高温(1300°C)下烧成的釉下青花瓷器上,用矿物颜料进行二次施彩,填补青花图案留下的空白和涂染青花轮廓线内的空间,然后再次入小窑经过低温(800°C)烘烤而成。斗彩以其绚丽多彩的色调,沉稳老辣的色彩,形成了一种符合人类审美情趣的装饰风格,由于彩绘方式分釉上、釉下彩两部分,有拼逗之意,故称为「斗彩」或「逗彩}
斗彩始烧于明代成化时期,成化斗彩开创了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种色彩相结合的工艺,尤其是那釉下紧贴胎体幽静浓丽的青花,透过洁白的釉面所闪耀的迷人光彩,与釉上绚丽灿烂的彩绘遥相辉映、争奇斗艳,令历代鉴赏家赞叹不已。
成化斗彩由于其彩绘精细,是陶瓷史上最为名贵的品种之一。然而若从斗彩的发展和成熟技艺来看,还应首推雍正斗彩。清代雍正时期,由于粉彩盛行,出现了釉下青花与釉上粉彩相结合的工艺,丰富了斗彩的表现力。雍正斗彩在明代成化斗彩的原有基础上,加入了粉彩的技法和金彩装饰,形成了斗彩加金、斗彩加粉的新品种,这是重大的突破。
雍正斗彩不仅釉彩更艳丽,而且诸色皆有浓淡深浅之别。釉上所施彩料更是严格地填在轮廓线内,几乎没有一笔超出框线,具有与工笔书相似的艺术效果。此外,雍正斗彩还在原有红、黄、绿、紫、赫色之外,又增添了粉红、胭脂红、藕荷、玫瑰等各种颜色,可以说是集历代斗彩之大成。
成化斗彩器形特殊,目前认为“成化斗彩无大器”。最大器形为碗直径25厘米以下,瓶高、盘口直径在20厘米以下,其它如杯只有8.5厘米高,成化斗彩又可以分为点彩、覆彩、染彩、填彩等几种。成化斗彩除个别的大碗外,多数造型小巧别致,有盅式杯、鸡缸杯、小把杯等。还有一种绘有海马或团花的盖罐。
据历史文献记载,斗彩始于明宣德,但实物罕见。成化时期的斗彩最受推崇,明清文献中也称之为成“窑彩”或 "青花间装五色"。传世成化斗彩瓷器图案绘画简练,内容主要是花鸟、人物。它的做法是先用青花在白色瓷胎上勾勒出所绘图案的轮廓线,罩釉高温烧成后,再在釉上按图案的不同部位,根据所需填入不同的彩色,一般是3至5种,最后入彩炉低温烧成,成化斗彩又可以分为点彩、覆彩、染彩、填彩等几种。
清朝斗彩瓷器的产量要大于明朝成化时期。斗彩发展的巅峰为清雍正斗彩,雍正斗彩溶入了当时比较成熟的粉彩技法。康熙、雍正、乾隆官窑也有不少精品堪与成化斗彩媲美,而且出现了较大的器型。总的来看,清朝盛世的斗彩瓷器大多数绘画精工,改变了成彩 "叶无反侧"、"四季单衣" 的弱点,图案性更强,但也失去了成彩清秀飘逸的风采。
康、雍、乾官窑都有一些仿成化斗彩产品,特别是雍正时期己能有把握地仿烧出成化斗彩,但这些仿品大都署本朝年款或不落款,只有少数寄托成化款。对这些器物要从胎、釉、彩绘等儿个方面仔细辨别。另外雍正时期还烧成了粉彩斗彩,使斗彩瓷器更加华贵。乾隆以后,斗彩仍在生产,图案内容多为花草,且多团花,延续了清朝盛世时期的风格,但笔法日渐草率。
斗彩瓷器近几年部分成交记录:
一、征集范围
中国书画:历代名人字画精品,海派,新金陵画派,京津画派名人书画及当代书画精品。
中国陶瓷:历代陶瓷精品,以元,明,清官窑为主,宋瓷为佳。
翡翠玉器:明清玉,高古玉,近现代玉器,要求玉质佳,雕工精美,皮色好为佳。
杂项精品:历代名家文房用品,紫砂,印章,牙雕,砚台,古籍善本,金银器,古钱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