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9-26 17:43
鸳鸯成双入对,现代人都视之为爱情的象征。
但是在中国古代,最早是把鸳鸯比作兄弟。
“ 骨肉缘枝叶,结交亦相因 ”“ 昔为鸳和鸯,今为参与商 ”,在南朝梁萧统的《文选》中有编著,意思是以前如鸳鸯一样的好兄弟,现在却如远隔万里的参星和商星,一个在西,一个在东,永远不能相聚。
“乐鸳鸯之同池,羡比翼之共林。”这是曹植在《释思赋》中写给给弟弟的,也是表达兄弟之情的。在古代的诗词歌赋中,用鸳鸯来表达兄弟情义的不在少数。
而把鸳鸯比作夫妻的,最早是在唐代诗人卢照邻《长安古意》中出现,“愿做鸳鸯不羡仙”一句,赞喻了美好而坚贞的爱情,后人因此竞相仿用。
有如:
李白:七十紫鸳鸯,双双戏亭幽
杜甫: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孟郊:梧桐相持老,鸳鸯会双死
如此美好的寓意,自然而然被人们绘制成鸳鸯纹,用在生活的众多器物上,寓意吉祥,象征永恒的爱情。
最开始以莲池鸳鸯为主题的纹饰,是出现在北方的剪纸中,之后又把剪纸与陶瓷艺术相融为一体。
最早将莲池鸳鸯纹饰绘于陶瓷上,是在北宋的定窑。后来景德镇窑、耀州窑、磁州窑的碗、盘、枕等器物上也普遍采用鸳鸯纹。
据说在元代,这种纹饰还在元朝典章制度中明文规定禁止平民百姓使用,只能是贵族阶层专用。
之后在明、清时期也普遍使用这种纹饰,尤其是在瓷器绘制中大量使用
清乾隆
清道光
这种瓷器纹饰是明清两朝官窑的经典纹饰。最早源于明宣德五彩器,后经成化斗彩器定型,以后各朝均沿袭烧造,
这是三和堂制的作品,斗彩鸳鸯杯,绘制纹饰是明清官窑经典纹饰.
▲三和堂制斗彩鸳鸯杯
此杯外壁以斗彩绘荷塘鸳鸯图,描绘盛夏荷塘,碧荷衬盛开的荷花,间以浮萍几点。鸳鸯悠闲自得,漫游其间,恬静而富含生机。
莲茎及鸳鸯下均有卷曲的水波纹,仿佛水流其间,形象逼真,情景生动。
杯子底心绘有盛开的莲花左右对称,一对鸳鸯两两相对,含情脉脉,闲游其间,寓意夫妻和美,爱情长存。
此杯为翻唇,圆腹,圈足。整体施釉润洁,纹饰构图疏朗大方,青花发色纯正,淡雅宜人。
与乾隆款作品相比较,造型纹饰均相差不大,唯碗口撇度变小,但画工更为纤秀,有相当高的收藏价值。
愿佳人常在,赠与一鸳鸯杯,许下一辈子的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