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9-21 20:38
明代初期還用元代器形,元代的料。不過紋飾有了些變化。這部分瓷器不可能在器形紋飾上隨之就變。因為政治上的變化不能壹下子就影響到瓷器。所以在任何壹次改朝換代,都不可能將瓷器工業立刻改變。特別是常常出現兩朝並存的現象。如:朱元璋在南京稱皇立都,而北京元朝還在;努爾哈赤在沈陽稱皇立都,但到第三代才攻下北京,推翻了明代的最後壹個皇帝崇禎。像對這樣的歷史時期的瓷器,時代特征要註意。如:明早期瓷藝匠人用筆有了變化,改元代大筆塗抹為小筆觸,邊線用雙勾線,蕉葉中間空芯。
画龙也改变了元代的粗线条和小龙头。而是龙头大,立发、披发都有。龙爪也少用三爪、四爪了,而多用五爪了。显得龙更威风、更凶猛、更好看。
明早期的瓷器、形狀、用料基本上是延續元代制作的工序。這樣制作出來的產品不能叫仿品。因為瓷器不會壹下子隨朝代的改變而變化。在用料、器形上,哪個朝代都是如此。不能壹下子改變上壹朝代的制作技術。但是,仔細看也會發現在制胎和畫工上有所變化。這不是朝代造成的,而是瓷藝人本身技術的發展變化造成的。如:明代早期用小筆觸畫,底足修的比元代整齊。所以這給後人留下了辨別的依據和歷史痕跡。但這都不能稱為仿品。是歷史變革時代的產物,在這壹點上要十分註意。
洪武时期和元代接近,窑工基本是元代的,在器形和纹饰上和元代近似,但洪武时有苏料也有其他国产料所以青色有的发灰,在画法上出现双勾线,这是不同于元代画法的。洪武多糙底,有的抹一层褐红色的釉浆,仔细鉴别从纹饰上、苏料、底足等还是看得出来的
明代永樂宣德時期也按照元代的瓷器生產過,但是可以看出來。因為在永樂宣德時期雖然是蘇料,但對蘇料的加工淘洗比元代精細,因此青花發色比較好,鐵斑也不像元代壹樣,另外胎土加工也和元代不同。如永宣削足比較規矩,胎土已不是元代時的滑,而是滑中帶潤,雖然不像清代糯米汁壹樣的潤滑,但已出現潤。這些現象都可以斷出永宣和元代的不同。
成化仿元大部分不成功,因为苏料少,加工工艺也不同,胎、底、削刀的技法都和元不同,所以是元是明比较好断,如:质量、成化轻、型也不同。料色也不同于元。元的铁斑重,成化的很浅,浓艳程度也不一样。
成化以後幾乎沒有進口蘇料,用其他的各種料勾對,但都難以和蘇料對比,另外畫工紋飾也都不同,如果在胎釉上不同,再仿也難成功,要是成化以後每個朝代的用料就更容易斷出什麽時代仿得,如:要是嘉靖仿得可能是用回青或石子青進行勾兌,仔細看是能看出的,能看出是不是蘇料比較容易,但要看是什麽料勾兌的比較難,這要經常的練才行。在明代成化以後各朝用料特征比較明顯,因沒有蘇料,對其他料了解的清楚就能成為重要的鑒別依據。
成化时期多用平等青,这种国产料景德镇也叫陂唐青,淡雅、不晕散,可画线细的画面,成化斗彩常用平等青,可画小器,也可绘制大器。
正德、嘉靖,万历多用回青、掺的料基本上就是石子青、每两回青掺一钱石子青,这不但使回青质色好,也改变了回青易散而不收的难度,使画面清晰,色度稳定,也解决了苏料缺,没有进口料的难题,达到了了低廉、色彩程度好的目的。
浙料万历朝用,珠明料嘉靖就用过,但当时有回青,所以大量用回青和石子青勾兑应用,后来回青也少了,就用浙料和珠明料,在清代对浙料珠明料用的好,但在后来用珠明料多,可以用青料的深浅勾画出五个层次的山水人物、虫、草画面,有的资料上说可分几个层次。也有叫分水青花的,这是以蘸料多少调出深浅度的角度说的。崇祯晚期为了能加工细料在淘洗制作上对浙料进行了煅烧,出现了新的青花色,蓝中泛绿,称为翠毛蓝,意思是像翠鸟羽毛,在康熙时期大量用这种料,因此也就出现了七种青色料:苏料、回青、平等青、石子青、浙料、珠明料、翠毛蓝。而翠毛蓝色可随意深浅,色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