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市回收烟酒 收购烟酒寻求长期合作共赢
在茅台持续火热的过去几十年,实际上国内已经形成了围绕茅台这个酒,一个成熟,规模庞大的经济系统。
以政府和体制群体为价值背书,叠加厂商持续对品牌的投资,以及二级市场的金融管理,让茅台这个商品,被赋予了“社交货币”的市场属性和地位,这个在本号以前的文章里面已经有过详细的分析,这里就提一嘴。
过去很长时间里面,茅台这个商品,可以说一定程度上具备了硬通货的性质,无数人也因为茅台,获得了真金白银的收益,甚至构筑了一套完整的商业系统。
但是,当潮水退去的时刻,一个理论上,在工业流水线上能不限数量无限制造的商品,究竟是不是有效资产,这个问题就很有意思了吧?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个案例:
“社交媒体上有人说,公司买茅台酒可以作为固定资产,低于500万元可以加速折旧抵扣当年的所得税,请问买500万的茅台酒可以作为公司的固定资产吗?”
针对这个问题,国家税局进行了回复:
一、如果购买茅台的目的是为了保值并转卖,茅台酒是公司的存货,而非固定资产,在没有销售之前应该在库存商品中核算,不能税前扣除。
二、如果购买茅台的目的是为了宴请客户,在实际消费的时候应该记入业务招待费,按业务招待费的税前扣除标准来扣除。
这两种用途是合乎情理的,记账也是符合会计核算规定的。
从固定资产的定义中可知,固定资产有三个特点:一是非货币资产;二是使用时间超过12个月;三是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出租或者经营管理而持有的。
对照一下,茅台酒符合第一个特点是非货币资产,但不符合第二个特点,它是可以存放超过12个月,但不是使用时间超过12个月;更不符合第三个特点,也就是持有目的,不是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出租或者经营管理而持有的。
据此可以判断出,茅台酒不是固定资产。
那从国家金融体系的角度来看,茅台能当作抵押物进行贷款吗?
实际情况是:茅台是在国内唯一一个可以质押贷款的酒类品种(部分银行一直允许多年)。
但是2025年开始,那是肯定不行了,原因很简单,在实际操作中,金融机构或债权人可能会考虑茅台的保值性、流通性以及市场接受度等因素来决定是否接受其作为抵押物。
银行和金融机构也怕亏,就这么简单。
从这个角度来看,茅台的资产弹性表现就出来了:没有市场价格的稳定和支撑,茅台能被当作抵押品的日子也就过不下去了。
茅台价格泡沫,危机的根源在于过度金融化。根据行业估算,社会流通领域囤积的茅台酒超过1亿瓶,其中投机性库存占比过半。经销商通过质押茅台获得贷款,再将资金投入囤货,形成“贷款—囤货—涨价—再贷款”的循环。然而,当价格下跌时,这个链条瞬间断裂。
银行在此过程中扮演了推波助澜的角色。贵州、四川等地的地方银行曾推出“白酒质押贷”,甚至为经销商定制专属金融产品。2024年,仅贵州一省的白酒质押贷款规模就超过500亿元。但随着茅台价格下跌,这些贷款变成坏账的风险激增,部分银行已开始收紧放贷政策。
讨论一个价格明显脱离现实的东西到底值不值,去分析其的金融和资产属性尤其重要。
规则上,茅台无法被当作固定资产进行归类,这没有什么争议,国家法律层面对于这个东西的定性就是商品;
金融系统维度上,因为市场价格的承压,茅台的金融抵押身份也明显不稳。
现实里面,更加具体:2025年这一轮埋汰的价格暴跌直接冲击了依赖茅台抵押贷款的经销商。
银行规定,当抵押品市值低于贷款金额的70%时,会强制平仓。
以一瓶茅台抵押贷款1500元为例,若酒价跌破1900元,抵押品价值缩水至贷款额以下,银行便会要求补缴保证金或强制抛售存货。
许多经销商因无力追加资金,陷入破产边缘。
这样的压力之下,这些经销商和利益关联的群体,怎么能不对茅台价格的波动敏感,怎么不会做梦都盼着茅台的价格稳住,甚至反弹?
哎,门道就在这里了,板子打在自己身上的时候就知道疼了,浑然不记得价格上行期的嚣张跋扈。
这就是经济现实,有意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