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远县回收名酒回收新老茅台酒价格合理
茅台酒作为世界三大名酒和中国三大名酒“茅五剑”之一,已有800多年的历史。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质奖章、奖状。建国后,茅台酒又多次获奖,远销世界各地,被誉为“世界名酒、“祖国之光”。
图源网络,侵删
茅台镇
茅台酒有悠久的酿造历史、独特的酿造工艺、上乘的内在质量、深厚的酿造文化,以及历史上在中国政治、外交、经济生活中发挥的无可比拟的作用、在中国酒业中的传统特殊地位等综合因素决定的,是三代伟人的厚爱和长期市场风雨考验、培育的结果。亦得到人民群众在实际的生活品味和体验中的赞誉之声。
据传远古大禹时代,赤水河的土著居民——濮人,已善酿酒。
汉代,今茅台镇一带有了“枸酱酒”。《遵义府志》载:枸酱,酒之始也。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建元六年(前135年),汉武帝令唐蒙出使南越,唐蒙饮到南越国(今茅台镇所在的仁怀县一带)所产的构酱酒后,将此酒带回长安,敬献武帝,武帝饮而“甘美之”,并留了“唐蒙饮构酱而使夜郎”的传说。这成为茅台酒走出深山的开始,此后,一直作为朝廷贡品享誉于世。
唐宋以后,茅台酒逐渐成为历代王朝贡酒,通过南丝绸之路,传播到海外。
到了清代,茅台镇酒业兴旺,“茅台春”、“茅台烧春”、“同沙茅台”等名酒声名鹊起。“华茅”就是茅台酒的前身。迄今可查的最早记载茅台酒的史籍,是成书于清代嘉庆年间的《仁怀草志》,该书有“城西茅台村制酒,全黔称第一”的记载。 [38]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偈盛烧房”将其产酒正式定名为茅台酒。清《旧遵义府志》所载,道光年间,“茅台烧房不下二十家,所费山粮不下二万石。”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清代诗人郑珍咏赞茅台“酒冠黔人国”。
咸丰四年(1854年),黄、白号农民起义军和同治初年的太平天国石达开部将李福献的起义军,先后在茅台与清军作战,茅台镇被夷为废墟,镇上酒房全部毁于战乱,茅台酒的酿造因此中断。
同治二年(1863年),遵义团溪盐商华联辉(字柽坞),因公务前往茅台,为满足祖母要饮茅台酒的要求,乃找来旧日的酒师,购置了一处废弃的酒坊,恢复酿制茅台酒,最初茅台酒只作为家酿自食或馈赠亲友,直到10年之后,由于各方需求增大,华联辉才扩大了生产规模,将产品正式作为商品出售,定名为回沙茅酒,酒房称成义(亦名成裕)烧房,当时规模只有两个窖坑,年产1.5至2.5吨,由华氏所经营的永隆裕盐号经销,在茅台、贵阳两地出售。清末华联辉死后,成义酒房先后由其子华之鸿、其孙华问渠经营,直至1951年由政府接收。
光绪五年(1879年),在成义酒房之后,出现了第二家茅台酒坊——荣太和烧房,这个烧房是由仁怀县大地主石荣霄、孙全太和王立夫联合开设的。经营不久,孙全太以石荣霄账目不清为由,退出股金,荣太和烧房更名为荣和烧房。其规模较成义小,只有两个窖坑,年产量1~1.5吨,全部在本地销售。王立夫死后,约在1919年,烧房由石荣霄之孙王泽生(石荣霄本姓王,系石家养子)独家经营。王泽生之后由其子王秉乾经营至解放后。
1929年,继成义、荣和之后,在茅台镇又出现了第三家茅台酒坊——衡昌酒厂,它是由贵阳商人周秉衡创设的。建厂之后,虽有窖坑17个,但因流动资金不足,年产量只有几千斤。1938年,衡昌酒厂并入资本家赖永初为首组织的大兴实业公司,1941年周秉衡为了赔偿其子周扶常亏损大兴公司的2万多银元,将衡昌酒厂卖给赖永初,厂更名为恒兴酒厂。
1915年以前,两家茅台酒厂产量不过1万公斤左右,自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奖后,需求量大增,两家茅台酒厂的产量增加一倍多,加上新建的恒兴酒厂的产量,每年产酒都在2.5万公斤以上。
1931年,川黔、川滇、黔桂等公路通车,贵阳、遵义过往客商增多。抗日战争爆发后,由于国民政府迁到陪都重庆,沿海工商企业大量迁入贵州等原因,使茅台酒的销量进一步扩大,三家酒厂都积极扩大生产,年产量增加到4万公斤以上。据统计,1947年三家酒厂有工人近百人,窖坑41个,共产酒6万余公斤:成义酒厂2.1万公斤;恒兴酒厂3.25万公斤;荣和酒厂0.7万公斤。销售地区扩大到上海、重庆、长沙、广州、汉口等地,抗战胜利后,赖永初将300瓶茅台酒带往香港试销,当即被抢购一空,茅台酒从此进入了国际市场。
1949年前,茅台酒生产凋敝,仅有三家酒坊,即:华姓出资开办的“成义酒坊”、称之“华茅”;王姓出资建立的“荣和酒房”,称之“王茅”;赖姓出资办的“恒兴酒坊”,称“赖茅”。
1951年,政府通过赎买、没收、接管的方式将成义(华茅)、荣和(王茅)、恒兴(赖茅)三家私营酿酒作坊合并,实施三茅合一政策——国营茅台酒厂成立。
1953年,茅台酒厂开始注册“贵州茅苔”牌商标(后改为“贵州茅台”),并启用工农携手图形,俗称“工农牌”。并使用由红色五星、齿轮和金色麦穗图形组成的“金轮”商标,即现在所称的“五星”商标(“五星”茅台)。1956年以前,茅台酒瓶一直使用仁怀当地生产的土陶瓷瓶,该种瓶身为手工拉胚,受限于当年技术水平,此种酒瓶烧制时采用上下两部分对接工艺,所以在整个五十年代中期以前,凡茅台酒厂黑釉陶瓶中部,均有双截对接遗留痕迹,时代特征明显。在1956年以前,茅台酒封口为油纸扎塞在瓶口里边,外用猪尿泡皮绑扎,再用封盖纸封口,封盖纸为篆书“贵州”二字。到1956年,茅台酒更换了封口,使用木塞,以更好地防漏。
60年代,三大革命”茅台:从1966年起,内销五星茅台酒背标文字中出现“三大革命”,俗称“三大革命”茅台。1966年以前,茅台酒酒瓶一直使用贵州当地生产的陶瓷瓶,1966年开始,茅台酒改为乳白色玻璃瓶。还有从繁体字到简体字、从木塞到红色塑料螺旋盖、日期为蓝色汉字、棉纸外包装等改变。
70年代,葵花牌茅台:1970年到1975年,外销茅台使用“葵花牌”商标,瓷瓶换成白色玻璃瓶,带纸盒。从1975年2月开始,“葵花牌”全面换标又重新改为“飞天牌”。“葵花牌”只存在了几年的时间,因存世量有限,如今备受追捧。
80年代,1980年到1982年,酒瓶用白色玻璃瓶,背标文字中有“三大革命”,俗称三大革命茅台酒,外包装也是棉纸;
1983到1986年,更换了背标,外包装依然用棉纸,这一阶段的酒俗称地方国营茅台酒;
1987年到1990年,酒瓶从540毫升换成了500毫升,背标也换成了新的,包装从棉纸换成了纸盒,瓶盖从塑料盖变成了铁盖,这一时期的酒俗称铁盖茅台。
1996年至今,(改用意大利引进的二节式防伪、放倒灌塑料瓶盖沿用至今),外套透明塑料封膜。1997年12月29日,使用美国3M防伪标封口,白底红字“国酒茅台”,俗称“白标茅台”。1999年下半年,使用加拿大镭射激光防伪标封口,标体在灯光下变换角度呈不同颜色和图案,俗称“黑标茅台”。1998—1999年,生产了一些高盒“飞天牌”贵州茅台酒,盒内附赠两只玻璃小酒杯,装小杯的盒子为白色。(以后为红色) 。1996年同时,茅台酒工艺被确定为国家机密加以保护。
2001年,茅台酒传统工艺列入国家级首批物质文化遗产。
2006年,国务院又批准将“茅台酒传统酿造工艺”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3年2月14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茅台酒”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2013年3月28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调整“茅台酒”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名称和保护范围。
2001年9月开始,茅台集团就”国酒“商标曾9度发起申请均被驳回 ,2019年6月12日,茅台集团宣布6月30日前停用“国酒茅台”商标,6月29日起正式更名为“贵州茅台”。
2009年2月23日启用新防伪红色胶帽,并且将瓶盖顶上的圆形物流溯源码码标改为长方形贴在背标顶部
2019年9月17日,茅台集团在“国宴”商标诉争上被驳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