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07 09:22
威宁县茅台酒回收13年茅台纪念酒回收电话中国白酒度数的演变,大概就是一个学徒从不会酿酒,逐渐摸到窍门,掌握核心技术,再到赚了几个小目标后,热衷公益、关注健康的创业和心历路程。
大约公元前5000~3000年前,人类还在穿虎皮豹纹露漏肩衣服的时候,就出现了自然发酵酒,和果酒差不多,只有几度。
爱学习的人类,发现这东西可以让人嗨,于是就学习并升级成了人类的一个基础技能点。
到了商代,最早关于酒的著作《书经•说命篇》中,“若作酒醴,尔惟曲蘖”,记载酒曲的出现是由于谷粒保管不善而发霉发芽,被水浸泡发酵而成,人们观察总结了生产的各种条件,试制后有了人工酒曲,逐渐掌握了用酒曲酿酒的方法,酒的度数进一步提高,可以达到十多度。
直到宋朝,中国采用发酵法获得的酒,酒精浓度都难以超过20度。也就是人类被传授的满身的大黄庭,不能吸收,需要借助某种机缘或者自己开窍,让初级技能升级为终极大招。
这一冥想,就是1000多年,几十代人的时间。转机果然来自于外力。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起始创其法”。在民间,蒸馏酒最初是被称为烧酒的。
较为普遍的说法是,元朝时期,蒙古人远征中亚、西亚和欧洲,使得西方的蒸馏法传入中土,酿酒者又把欧洲人本来是蒸葡萄酒的器物,变成了蒸谷物酒,获得了最高浓度约70%的蒸馏酒。
有了蒸馏器的加持,中国白酒算是习得了满级的大黄庭,技能点也很快点到了满点。
豪放粗狂的蒙古人喜欢度数高的烈酒,是从骨子里散发出的习性,完全统治中土后,为了突出他们自身的文化,将蒸馏酒的地位置于所有酒之上。
但是对于那时的中土人士而言,曾经一度把酒精度太高的蒸馏酒称为毒药,或者高度“臭酒”。
到了明朝时,随着北方民族的撤退,中华大地又兴起了发酵酒,《水浒传》《金瓶梅》这些描写宋明时期的文学著作,就把黄酒、金酒等发酵酒,列为达官贵人的心头好。
后来满清入关后,对高浓度和极度抗寒的蒸馏酒情有独钟,因此入口辛辣、浑身发热的蒸馏酒渐渐替代了香醇浓郁、后劲很足的发酵酒,成为了主流。
中国白酒也就正式奠定了以高度酒为主,传统低度发酵酒为辅的传统酒文化体系。
建国后,为了规范,国家将此前的蒸馏酒、烧酒、高粱酒、火酒统一改称为白酒,开始实行专卖管理。专卖品以国营、公私合营、特许私营及委托加工四种方式经营,其生产计划由专卖公司统一制定,同时规定,酒精含量要在60度左右。
1951年王文广出版的《专卖事业教材》中明确规定:“专卖机构批发酒度为62度,零售酒商售酒规定为60度,不得减低度数,违者私酒论”。